饺子是冬至不能少的食物之一。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很多地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关于冬至日的饮食,南北方习俗不同,北方通常要吃馄饨和饺子,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惯。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清朝记载,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精肉、苹果、豆沙、萝卜丝等。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冬至传说之一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二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传说之三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1、御寒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
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
2、养藏
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
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
3、补阳
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顺应这一趋势,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药食。
注意生活规律,定时开窗换气,常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
4、益阴
《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一般比较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也是冬至养生的重要内容。
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卧室内要适当通风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5、晚上泡泡脚
正所谓“寒从足下生”,在中医的阴阳属性上,寒邪属阴,下半身属阴,所以冬天腿脚的保暖尤为重要。
对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泡脚的时候,最好选用高一点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将整个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凉。如果头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
6、预防感冒
冬天除了用饮食预防感冒外,还可以食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保护身体。比如将麝香虎骨膏贴于涌泉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这样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效果。
另外,将食用的小苏打用凉开水配成6%的水溶液或5%的醋溶液,每次滴鼻2~3滴,或用棉签蘸取擦鼻孔,每3小时一次。用茶壶或者茶杯一个,倒入开水后使鼻孔对着冒出的蒸汽呼吸,距离以能忍受为宜,直至水不冒气为止,每日5次,对预防感冒和鼻炎都有一定好处。
冬至是太阳抵达南回归线的一天,这天的昼最短、夜最长。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酷寒,天气就渐渐转暖了。因此,自夏代开始,人们即将冬至视为节气的起点。
最晚在商代,中国人便已通过“圭表日中测影”的方法测定冬至的日期,但会有两至三天的误差,历史上何承天曾“立八尺之表,连测十余年”,祖冲之也曾“考影弥年,穷查毫微”。
重视冬至,因为冬至与夏至是制定历法的关键,历法准确,测可证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顺天应人的资格,所以特别受到重视。在周代,以每年冬至为一年的元旦。周公在《周礼》中规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和“至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的祭祀仪式。民间也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也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古人在冬至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拜冬,自魏晋以下,一直存在着按庆元旦的礼俗来过冬至节的惯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夜。”
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则说:“朝廷大朝会,庆祝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谓之像过年。”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此习延续至清末。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至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清代冬至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诞辰又称为“三大节”贺朝,顺治时期,朝鲜向清朝派出的使节,定期的有冬至使,专门在冬至这一天朝见清帝。
清代北京城的冬至节也很隆重,旗人会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祭天并祭“祖宗杆子”。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所以《清嘉录》(清代道光间苏州文士顾所追著)中称:“冬至大如年。”
我国北方地区在冬至这天都有吃饺子的风俗习惯,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相传,张仲景辞官回乡时,看到乡亲们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便搭起医棚,将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然后将羊肉、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将祛寒娇耳汤分给乡亲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便在这天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就是如今的饺子,久而久之,便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另外,有记载表示古人是把“冬至”当作重要节日来过的。《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相关热词搜索: 立夏 冬至 立冬和冬至是什么意思 立冬是什么意思含义立冬和冬至有什么区别不同 立夏和夏至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立冬立夏的立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什么意思夏至是什么意思 立夏的意思 立夏表示什么 立冬是啥意思啊 立冬是不是冬至的意思 立冬 冬至是什么意思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