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思想宜清静
盛夏酷暑炎热,人们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心静自然凉。
第二、饮食宜清淡
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乏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阴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第三、住房宜清凉
早晚应该打开窗户让房间通风换气。中午的时候室外温度太高,所以建议将门窗关紧,拉上窗帘,把热气挡在室外。这样做有利于室内保持阴凉,会帮助我们睡得舒服一点。
第四、游乐宜清幽
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该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三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当太阳下山之后,可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消除一天的疲劳。
立夏保健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从初夏开始,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时补充营养物质,采取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以便更好的度过夏天。
立夏时节注意预防菌痢,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除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外,还与夏季气候适宜痢疾杆菌繁殖、天热AT门喜欢吃生冷食品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要不吃生冷蔬菜,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或不新鲜的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初夏易发口疮和红眼病。初夏时节气候干燥,人易上火,所以口疮患者在这一时节会陡然增多。发生口疮的诱因除了干燥的气候,焦虑、紧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也很有关系。症状严重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毛用局部烧灼、涂抹口疮药膜和服用维生素B2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初夏还要注意预防流行红眼病。此病潜伏期短,受感染后24小时内发病,自觉双眼剧烈疼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得了红眼病,一要防止传染,二要及时治疗。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胃肠道问题,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入夏后人体胃口自然变差,消化功能本来就随天气受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贪凉嗜好冰寒的食物,刺激肠胃,使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影响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很多老人、儿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就往往在夏季出现腹部疼痛、胃炎等情况。
从养生方式来说,在夏季养护脾胃,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此外,新鲜蔬菜水果能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在食物中,清热利湿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乌梅、草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这些都有一定消暑作用。而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不要急着吃,应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
初夏天气都比较干燥,人体每天的进水量应达到2000-2400毫升。由于早上人体血液浓度非常高,容易形成血栓,所以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应该喝一杯水。一天水分的补充和保持也是很重要的,保持体内足够的水分可以清洗肠道,预防上火。
不宜用饮料代替水,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夏季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疲劳。因此,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律;其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第三要保持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第四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夏季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力措施。
随着气温的上升,人们外出归来往往喜欢冲冷水澡。由于人体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冷水澡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头晕目眩,重则还可引起休克。因此,的办法是让自己出汗,带走身上大量的热,然后再洗澡。
饮食要清淡,但也不能拒绝荤菜。由于夏季人的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较弱,故饮食应清淡一些。应多吃营养丰富、气味清淡之品,忌食油腻、煎炸及热性的食物。但可适当摄A-一些瘦肉、蛋、奶、鱼以及豆制品,关键是在烹调时多用清蒸、凉拌等方法,不要做得过于油腻。
中医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因此,营养学家建议,夏季经常吃些苦菜、苦瓜等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夏天常食苦瓜汤或苦瓜菜肴,能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苦菜也是一味药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凉解毒、消毒排脓、去瘀止痛、防治胃肠炎等功能。食用苦菜时,将它的根、叶洗净,可拌可炒可做汤,味道苦中带香,是解暑开胃的佳肴,而且对肠炎、痢疾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夏季出汗较多,不妨喝点带苦味的饮料,啤酒、绿茶、苦丁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1、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2、喝粥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
3、吃立夏饭
立夏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乌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
4、尝新
很多地方有“立夏尝鲜”之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
5、做夏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
6、食面食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7、喝茶
我国江西、扬州等地有立夏饮茶的习俗。夏天酷暑炎热,经常喝茶,尤其是偏凉性的绿茶,可以让暑气顿消,起到清热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
8、迎夏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还有习俗说立夏日不迎夏,会有病灾缠身。
饮食宜清淡
立夏过后,温度可能逐渐攀升,人们难免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所以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进入夏天后,因感暑热之气,有些人,尤其是老幼体弱者,容易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烦气虚之类的症状,称为“疰夏”。鸡蛋作为一种简单易得的营养品,用来为预防疰夏提前“进补”,是个不错的选择。而配合孩子们的心性,将吃与玩结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当然,作为一种节令习俗,“立夏蛋”有它的巫术仪式意义所在。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夏季宜养心,人们认为“心如宿卵”,所以在夏天到来的时候吃蛋,作用是“拄心”。而“吃蛋拄心”,配合上立夏的其他习俗——吃笋,拄腿;吃豆,拄眼——人们因面对着即将到来的酷暑苦夏、身体亏损而生的不安全感,终于在这一整套“以形补形”、支撑体魄康健的仪式中找到了消解之处。所以,过去的民间俗谚会这样说:“立夏吃了蛋,力气大一万。”
精神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此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之时故应顺之。所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养生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不可有过激之处,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为75至100米。
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1、慎起居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以后气候变化比较显着,应晚睡早起,以顺应阴阳变化。同时,立夏后人们应养成午睡的习惯。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会让人感觉没有精神。午休时不要贪凉,避免在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发生疾病。
2、清饮食
夏季阳气上升,食用过多油腻、易上火食物,会引发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建议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供给,预防动脉硬化。
3、慢运动
立夏以后气温渐升,易出汗,汗为心之液,若此时再剧烈运动,容易造成机体缺水,故应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以减少心脏负荷,防止心肌缺血发作。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农事歌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击搞,季节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闲散地上种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
小猪要动大猪静,放羊满天星为佳。
静水鲤鱼流水鲶,科学喂养鱼龟虾。
《立夏》长卿
南疆日长北国春,蝼蛄聒噪王瓜茵。
新尝九荤十三素,谁家村西不称人。
《立夏日忆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早夏寄元校书》(唐)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绿岸草深虫入遍,珠荷荐果香寒簟,蓬莱永无车马到。
高竹林居接翠微,青丛花尽蝶来稀。玉柄摇风满夏衣,更当斋夜忆元晖。
《初夏曲》三首(唐)刘禹锡
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西国花已尽,新月为谁来?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巢禽命子戏,因果坠枝斜,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
绿水风初暖,青林露早唏。麦陇雉朝锥,桑野人暮归。百舌悲花尽,平芜来去飞。
《立夏》(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相关热词搜索: 立夏 能吃 养生 立夏要吃啥 立夏时节吃什么食物 2020立冬吃啥 立夏节气吃什么传统食物 立夏养生食谱 立夏的食物 立夏传统吃什么食物 立夏要吃什么特殊的食物 中国立夏吃什么 北方立夏吃什么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