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演说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足球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足球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足球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 第 1 1 章

 总

 论 论 ...................................................................... 5 1.1

  项目概况......................................................................... 6 1.2

  编制依据......................................................................... 6 1.3

  编制原则......................................................................... 7 1.4

  可研报告编制范围 ......................................................... 8 1.5

  体育场概况 ..................................................................... 8 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9 第 第 2 章

 项目区概况 ........................................................ 10 2.1

  某某县概况 ................................................................... 10 2.2

  地理位置....................................................................... 10 2.3

  旅游 .............................................................................. 11 2.4

  气候 .............................................................................. 11 2.5

  资源 .............................................................................. 11 2.6

  交通 .............................................................................. 12 2.7

  地质和地震 ................................................................... 12 3.1

  项目背景....................................................................... 13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14 第 第 4 章

 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 17 4.1

  需求分析....................................................................... 17 4.2

  建设规模....................................................................... 17 4.3

  主要建设内容 ............................................................... 17 第 第 5 章

 场地选址及建设条件 ........................................ 19 5.1

  选址原则....................................................................... 19 5.2

  建设地址....................................................................... 19

  5.3

  建设条件....................................................................... 20 第 第 6 章

 建筑方案选择 .................................................... 22 6.1

  建筑方案....................................................................... 22 6.2

  设计依据....................................................................... 22 6.3

  建筑设计....................................................................... 23 6.4

  结构设计....................................................................... 24 6.5

  给排水设计 ................................................................... 25 6.6

  电气设计....................................................................... 28 6.7

  暖通设计 ...................................................................... 31 6.8

  无障碍设计 .................................................................. 32 第 第 7 章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33 7.1

  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 33 7.2

  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 ................................................... 33 7.3

  项目建设与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 33 7.4

  环境保护措施 ............................................................... 34 7.5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评价:

 ....................................... 36 7.5

  环境影响评价:

 ........................................................... 32 第 8 8 章

  社 会 风 险 分析 析………………………………………………………….33

 8.1

 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 33 8.2

 风险措施:

 ............................................................... 36 第 第 9 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 ..38 9.1

  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 43 9.2

  基槽开挖和砌筑的安全措施 ....................................... 43 9.3

  爆破作业的安全措施 ................................................... 43 9.4

  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 44

  9.5

  消防 .............................................................................. 45 第 第 10 章

 主要节能节水措施 .......................................... 46 10.1

  设计依据 ..................................................................... 46 10.2

  设计原则 ..................................................................... 46 10.3

  节能设计要求 ............................................................. 47 10.4

  节能节水措施 ............................................................. 49 第 第 11 章

 项目组织及实施进度安排 ............................... 52 11.1

  项目组织 ..................................................................... 52 11.2

  项目实施进度 ............................................................. 52 第 第 12 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53 12.1

  投资估算说明 ............................................................. 53 12.2

  编制依据及投资估算 ................................................. 53 12.3

  投资估算 ..................................................................... 54 12.4

  资金筹措 ..................................................................... 54 第 第 13 章 项目管理 ............................................................ 56 13.1

  项目建设管理 ............................................................. 56 13.2

  项目控制 ..................................................................... 57 第 第 14 章 招标初步方案 .................................................... 59 14.1

  编制依据 ..................................................................... 59 14.2

  招标范围 ..................................................................... 59 14.3

  招标组织形式 ............................................................. 59 14.4

  招标方式 ..................................................................... 60 14.5

  标段划分 ..................................................................... 60 14.6

  施工单位资质要求 ..................................................... 60 第 第 15 章 社会效益分析及结论 ........................................ 62 15.1

 社会效益分析 ............................................................ 62

 15.2

  结论 ......................................................................... 607

 第 第 1 1 章

 总

 论

  1.1

 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某某县足球场建设项目 2、拟建地点:某某县某某镇 3、建设规模:新建公共体育场一座,总建筑面积 13050 ㎡。主要建设内容为 400 米环形塑胶跑道,面积 3910 ㎡、标准人造草皮足球场 7140 ㎡;单侧看台 2000 ㎡。

 4、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总投资 800 万元;资金来源: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 500 万元,其余 300 万元由地方配套。

 5、建设性质:新建 6、建设工期:1 年。

 7、项目法人:某某县文化体育广播旅游局。

 8、项目法人代表:罗某某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2、中发〔2002〕8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3、《体育训练基地通用配套用房建设标准》建标 159-2011 4、《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用地标准》 5、《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6、《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1997 年 4 月 2 日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发布)

  7、黔党发〔2004〕9 号《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的意见》 8、《某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9、《某某县县城总体规划》 10、《某某县‘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1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用版); 12、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规范、规程、标准 13、业主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3

 编制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实事求是、统筹兼顾、严格标准、高效利用、厉行节约的原则,以满足体育场馆需求为前提,合理编制项目规模。

 2、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环保等各项规定,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整体建设,确保功能完备,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3、坚持量力而行、积极有为的原则。按照实际需求,既考虑国家投资的严格取向和运用,也考虑地方政府的现实财力状况与投入,又立足长远,使体育场馆与附属用房同步配套,紧密结合,相辅相承,综合利用,力避贪大求全、重复建设。

 4、坚持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规定,落实技术标准,规范建设程序,坚持勤俭节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力求做到规模适宜、功能齐全、经济适用、满足需求。

  1.4

 可研报告编制范围 1、根据某某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政府财政状况,通过对某某县公共体育场建设项目及环境现状进行调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2、确定建设项目场址用地与总平面规划; 3、依据《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通过建设项目的调查和预测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4、分析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5、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拟定项目投资计划和项目的实施进度; 6、定性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 7、对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条件、环境保护、安全措施、建设工期、项目组织与实施、投资估算与筹措、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并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

 1.5

 体育场概况 自某某县体委成立以来,特别是在十一五年间,体育工作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方面,某某县体育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竟技体育有了新的起色,为某某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某某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民间体育历史悠久,群众体育活

  动更是遍及城乡,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地方经济欠发达,某某体育基础设施一直严重滞后,除零星分布一些不够规范的篮球场外,其它诸如田径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等体育活动设施均是空白。

 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总建筑面积 ㎡ 13050

  其中:

 环形塑胶跑道

  ㎡² 3910 400米长

 人造草皮足球场 ㎡ 7140

  单侧看台

  ㎡² 2000

 2 工程总投资 万元 800

  建安工程费 万元 702

  其他费用 万元 68

  预备费用 万元 30

 3 资金筹措 万元 800

  中央预算内资金 万元 500

  地方自筹 万元 300

  第 第 2 章

 项目区概况 2.1

 某某县概况 某某县始建于 1913 年,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圈”成员、国家自然保护区、佛教名胜某某 X 在其境内,是国务院明确规定的全国 100 个旅游县之一。全县总面积 1869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0980 公顷,全县辖 2 个镇、7 个民族乡、4 个社区、4个居委会,71 个民村委员会,总人口 23.19 万,有汉、土家、苗、侗等 15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52%。

 2.2

 地理位置 某某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跨东经108°30′-109°06′,北27°27′-27°58′,东西长 52 公里,南北宽 55 公里,总面积 1800 余平方公里。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地势由西、北、南三方向东倾斜,最高点凤凰山海拔 2570.5 米,最低点新寨村矮埂 275 米。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溪河密布,主要河流有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为西北——东南部高中山峡谷区,山势陡峭,层状地形明显,适宜于生态、旅游业发展;中部低山宽谷区,属地势平缓开阔的低山谷盆地,溪河密度大,是稻谷、油菜主产区;东部低山丘陵河谷区,地势有一定起伏但平缓开阔,适宜经济作物生长;南部岩溶化低山丘陵区,区内峰丛、槽谷、溶洞、暗河发育,地势平缓,山顶多呈浑圆状,是粮食和烤烟产区。

  2.3

 旅游 某某县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县城新区建设初具规模,老城改造极具特色。全县的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创建如火如荼。以某某为两翼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目前梵净山 3500 米登山索道正在修建,投资 4.6 亿元的佛教文化苑正在规划设计,山顶、山下的弥勒佛道场和庙宇正在兴建,一批渡假村、休闲山庄、宾馆正在建成。

 近年来,某某县委、县政府围绕建设对外开放大县和旅游经济强县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个重点”、“三动”战略,争创全省文明、卫生城市和旅游示范县城,努力打造“诚信某某、法制某某、安全某某、开放某某、文明某某”新形象。

 2.4

 气候 某某县气候宜人。县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梵净山迎风坡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 16.2℃,年平均降水量 1369.6 毫米,全年日照 1257.3 小时,是全国的商品粮和畜牧业基地县,素以“渔米之乡、黔东粮仓”著称。全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56.4%,被国家授予林业绿化百佳县,堪称地球上同纬度的“绿宝石”。

 2.5

 资源 某某县资源丰富。县内年平均自然降雨 20 亿立方米,年流量 15.63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小水电能力 18.41 万千瓦/时。全县泉眼 283 处,可供开发利用的达 253 处,为国家水源标准一、二级,

  多处泉水被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国家级优势饮用天然矿泉水。茫茫林海中繁衍着 1200 多动植物,是全国著名的规模宏大、品种繁多的自然基因库。矿产资源遍布全县,重点矿源分布集中,有金、铜、硫铁、钼、矾、重晶石、玉带石等 30 多种,可供大规模开采。

 2.6

 交通 某某县交通发达,通讯便捷。某某县城距某某市区 47 公里,距大兴机场 82 公里,距某某火车站 50 公里,距某某火车站 110 公里,县内的桃映火车站,距县城仅 30 公里,S302 线和 305 线横贯东西,梵净山东西两条旅游线路正在改扩修建,东线将建成三级油路,国家投资兴建的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某某高等级公路贯穿县境,23 座通讯接收台(塔)覆盖全县。

 2.7

 地质和地震 某某县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带之间的过渡带上,依据场地的岩土性质、地形地貌条件,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 5.1.4 条及附录 A.0.17 条的有关规定,场地类型为Ⅰ类场地,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场地的地震设防烈度小于 6 度,建筑物结构不需作抗震设防。

  第 第 3 章

 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3.1

 项目背景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更加显著,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同时,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体育活动,不断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了解与友谊,促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建立,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国家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2002 年中央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4 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的意见》,县政府以江府专议〔2008〕51 号下发了《关于县城体育运动场所规划建设的会议纪要》,2006 年 3 月还组织制定了《县‘十一五’体育发展规划》,将体育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为该县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近年来,某某县群众性体育发展较快,某某县现有人口 23.19 万,有汉、土家、苗、侗等 15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52%,在传统上,某某县是一个热爱体育活动的地方,篮球、足球和保健操

  等其他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困难,某某县的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一直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除零星分布一些不够规范的篮球场外,其它诸如田径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等体育活动设施均是空白。一方面是某某县人对体育活动的热衷,一方面是体育活动设施的严重匮乏,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某某县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某某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改变这一不合理局面,推动某某县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某某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新建某某县梵净山体育馆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十分必要性和紧迫性。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某某县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设施不断改善,积极探索新时期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健全体育组织网络,全力打造城乡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体育和竞技体育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巩固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 、有利于县城体育设施严重滞后状况的改变 县城人口众多,除中小学外,社区都没有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地的规模也不大,一般是篮球、排球和乒乓球等小范围的健身路径,而且,学校体育设施一般不向社会开放。居民健身活动都是利用街道开展,许多群众,特别是离退休人员埋怨说:“我们想参加体育活动却没有象样场所”,这是一个与时代十分不相称的现象。县城社区体育设施严重滞后,对城镇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带来

  极大的制约。因此,加强城镇社区体育场地建设,是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 、项目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群众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建立,人民群众对体育锻炼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已由观赏、羡慕体育生活,转变为主动要求参与体育锻炼,这必将刺激体育光彩事业的蓬勃发展。

 3 、项目建设能适应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需要 要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没有规范的体育设施是不能办到的。近年来,某某县体育竞技水平有一定提高,在全国性比赛中取得一些名次,但整体竞技水平仍然低,要提高我县体育竞技水平,必须建设规范化体育场所、设施,添置高质量的体育器材,以此为基础,加强训练,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体育运动竞技能力和水平。

 4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保证体育工作顺利进行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城镇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必需的基本条件,某某县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保障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合法权益,依法监督、建 设和保护体育场地设施。

 2004 年在该县成功举办了中国某某山地极限挑战赛后, 该县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为发挥名山优势,打造时尚户外运 动精品,2005 年投资 250 万元修建了中国梵净山攀岩基地,成功举办了首届“东南杯”攀岩比赛,并于 2006 年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攀岩邀请

  赛。投资 800 万元完成了从某某至某某 25 公里徒步路线一条,并建立了某某至某某 20 公里漂流线路, 现正考察开发武陵山最高峰,凤凰山原始森林,7 天精品徒步穿 越线路,现正在申报建立贵州省户外运动训练基地。

 5、便于抓好学校体育,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中之重,是培养、产生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为此,该县强化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监督指导,要 求各学校要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实施体育教学 以持“两课两操”制度,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能有一个小时以 上的体育锻炼机会有。学校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 的课外训练和体育竞赛。如:各班、各级、各学校之间的足球、 篮球、乒乓球友谊赛,并认真举办好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该县还着力抓好自身优势项目的发展, 多次组队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地级青少年体育赛事,由地区体育局授予举重传统学校称号。进行了拳击、举重、跄拳道、足球、 摔跤等项目培训,为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了后备人才。

  第 第 4 章

 需求分析和建设规模 4.1

 需求分析 某某县的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摸索到一些经验,但无论是纵向或横向对比,该县的体育工作与周边县(市)仍有不少差距,一是该县的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目前只有一个不规则的小足球场和一个训练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锻炼热情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二是与整体迁建的某某中学实现资源共享,三是为了使党的民族政策在体育事业中充分体现,全县人民期盼修建公共体育场。综合业主单位意见及场地实际,某某县公共体育场建筑面积按照 13050 ㎡设计,单侧看台 2000 ㎡,可容纳观众席 3006座。

 4.2

 建设规模 经上述分析,从实际出发、面向群众、小型多样、综合配套、经济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建成后能够满足群众健身、业余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多方面的需要,立足某某县情,确定某某县公共体育场的建设规模为:

 (1)总建筑面积 13050 ㎡。主要建设内容:400 米长环形塑胶跑道,面积 3910 ㎡;(2)人造草皮足球场 7140 ㎡;(3)单侧看台2000 ㎡。

 4.3

 主要建设内容

  1、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 之规定,用地面积62193m 2 ,其中:体育场所建筑面积 13050m 2 ,包含道路、绿化、停车场及室外广场用地等附属基础设施。

 2、体育场设置 设置足球场、环形跑道、容纳 3006 人的座位。

 3、绿化方案 绿地面积 20000 平方米,安排草坪、花台、花园、暖房、雕塑、体育亭等。

 4、配套设施建设方案 配套设施包括道路硬化、地下停车场、围墙、大门、供排水、消防设施。

  第 第 5 章

 场地选址及建设条件 5.1

 选址原则 1、选择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较好、周边市政设施完备的场址,充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有利于长远发展,合理布置。

 2、不应选择周边环境有较强污染源的地区,及存有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区域。

 3、符合某某县城乡建设规划的要求,满足项目对原材料、能源、水和人力供应。

 4、项目选址必须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规划条件,结合现有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地理环境。

 5、项目选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体育场馆的特殊性质,最大限度地营造一个舒适、便利的锻炼环境。

 5.2

 建设地址 据《某某县[2009]国土资准建字第 017 号》文件,项目建设场址位于某某县某某,属国有土地,为政府无尝划拨给公共体育场工程项目使用。规划总用地 62193 平方米,本方案在《某某县总体规划》及《某某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充分利用地形,力求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建设场地具有如下优点:1、交通方便;2、城市基础设施完善;3、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4、地形规整;5、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并远离高压线路及其设施。总体平面布局

  合理,详见某某县公共体育场规划总图。

 5.3

 建设条件 1、拟建地形地貌条件 拟建场地地势较平坦,相对高差不大,建设时只需稍加平整即可,地貌为山区岩溶地貌。

 2、地质情况 拟建场地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参考附近新建建筑物的地质勘察资料,可推断该地地第四系地层主要由杂填土、红粘土组成,下覆基岩寒武系为白云岩,场地地质条件简单,无重大不良地质现象。

 3、水文情况 根据场地地理位置及地貌特点,场地地势较高,为地下水不汇积区,该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较缺乏,对施工影响不大。

 4、地震条件 依据场地的岩土性质、地形地貌条件,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类型为Ⅰ类场地,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

 建筑场地类别及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5.1.4 条及附录 A.0.17 条的有关规定,场地的地震设防烈度小于 6 度,建筑物结构不需作抗震设防。

 5、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要求 本项目建设场址经过审核,符合某某县城镇整体规划要求。

 6、交通及公共设施条件

  拟建场地交通十分便利,供电、供水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能得到保障,为项目建设及营运的便利,通讯完全覆盖在程控范围内。

 7、建设及施工条件 钢材、水泥、沙石、砖等主要建筑材料均可在某某县就地采购。施工机械可直接进入工地,建筑材料等无需二次搬运;水、电可就近接入工地,能满足施工需求;周围建筑物少,施工对周围影响小,施工条件优越。

 综上所述,在某某县修建公共体育场,建设条件已经成熟。

  第 第 6 章

 建筑方案选择 6.1

 建筑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本着“适用、经济、安全、技术先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功能合理,分区明确。针对体育馆的特点,布局灵活可变,简洁高效。不同的馆库可分可合,可以适应不同规模的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

 2、合理地利用土地,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和层次,完善交通、水电等配套公共设施,满足体育场的需求。

 二、建筑方案构思 1、建筑形象富于时代感,既有整体统一,又有细部的变化,符合体育馆建筑的性质。

 2、外部空间规整中富于变化,强调整体的气势,内部空间丰富、流畅,强调工作者在其中的感受。

 3、立面设计:公供体育场为全开放式,场地为椭圆形,四周为观众席位,用罩棚作为护栏,南北两个立面设置次入口,通过高度的变化和细部的处理,形成错落有序的空间形象,主入口门厅用大幅落地全玻和钢结构雨蓬等表现现代特色。

 6.2

 设计依据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4-2010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O01)(2009 年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50083-97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 年 4 月)

 6.3

 建筑设计

 6.3.1 总平面布置 根据业主方提供的资料及要求,本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为径赛场地和足球场地。

 4.3.2 平面布局

  1)足球场为椭圆形,长为 105 米,宽为 68 米。

 2)400 米 8 跑道为环形道,弯道半径(内沿)36.5 米,两圆心距(直段)84.39 米。

 3)跑道为塑胶,跑道宽为 1.22 米。

 6.4

 结构设计

 6.4.1、设计依据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O01)(2009 年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10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50083-97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 年 4 月)

 6.4.2、结构形式 房屋建筑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6.4.3、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 结构的安全等级 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丙级 设计使用年限 50 年 抗震设防类别 丙类

  6.4.4、自然条件 ①基本风压: 0.30kN/m2 。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 B 类。

 ②抗震设防烈度:属于 6 度以下抗震设防地区,设计无需进行抗震设防。

 ③基本雪压:0.20kN/m2 。

 ④工程地质条件: 基础持力层暂定为中风化白云岩。地勘单位提供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 fa=3500kPa。

 6.4.5、结构体系 1、本工程根据建筑功能要求,采用框架结构形式。

 2、楼盖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

 3、本工程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6.4.6、基础 (1)基础安全等级暂定为均乙级。

 (2)基础选型:结合本工程的结构形式及荷载特点,经过经济、技术、环境及现场踏勘等各方面的比较,基础结构形式暂定为桩基。

 6.5

 给排水设计

 6.5.1 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 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6.5.2 给水 本项目从某某市政道路上引入两根 DN100 给水管网,在场地内形成环状管网。建筑给水由市政给水管直接供给,室外消防管网上按规定设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 120 米,供消防车取水,以满足室外消防用水量要求。

 用水量: 1)生活给水系统 根据现有的资料,设计服务人数 3500 人。《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结合铜仁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取最高综合生活用水标准为 6L/d.人。

 2)消火栓给水系统 消防用水量:室内 15L/S,室外 20L/S,火灾延续时间 2 小时。

 消火栓系统由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消防水箱、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及管网组成,管网为水平及垂直布置成环,在室外消防管网上按规定设置地上式室外消火栓。

 室外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消火栓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距路边不应超过 2m 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 5m,布置间距不应超过120m,消防用水由小区给水管道提供。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该建筑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轻危险级,喷头间距 3.6mX3.6m

  布置。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消防水池、喷淋水泵,喷淋水箱,喷头等组成。

 4)灭火器 该建筑按轻危险级配置灭火器,每层走道均需设置手提式干粉磷酸铵盐灭火器,每个配置点设两具。

 6.5.3 排水 1、排水系统 1)

 雨、污水分流排放。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按 5 年考虑,室外雨水设计重现期按 5 年考虑,屋面雨水及室外雨水经组织后排入市政雨水网。

 2)污水排水量按用水量计,为 2.1m3/d。

 3)生活污水经室外污水管统一收集后再排入化粪池处理,污废水经处理达标后统一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本工程污水管主要由 d200 组成。

 3、本工程雨水管主要由 d300 组成,雨水经管网收集后集中排至市政雨水管。

 4、排水管材:

 5、室内排水管均采用 UPVC 管。

 6 室外排水管采用 HDPE 双壁波纹管。

  6.6

 电气设计

 6.6.1 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 5、《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 50034-2004; 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 6.6.2 设计范围:

 1、一般照明系统; 2、防雷接地系统; 3、弱电系统 4、安防系统 6.6.3 负荷 1、负荷指标 按 70W/m2 ;P30(1)= 2702×70/1000X0.8 =152KW; 消防设备预留 P30(2) =50KW 2、估算负荷 根据以上负荷指标,本工程总负荷为为 202KW,,设计一台 250KVA的干式变压器,消防备用电源由自备柴油发电机供给,在断电 15S 内自动启动,柴油发电机容量为 200KW。

 3、负荷性质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本工程除消防设备用电为二级外,其余为三级负荷。

 6.6.4 供配电 1、电源 系统由配电室采用放射与树干式向各楼层受电点配电箱馈电,使用电压等级为 380/220V,走道.楼梯间采用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作为照明光源,应急时间不小于 30 分钟。

 2、供配电系统及配电干线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形式采用 TN-S 系统,室内采用沿墙,地板暗敷设,室外采用直埋敷设。

 3、照明 本建筑照明室内均采用节能型灯栅作为照明光源,卫生间等潮湿场所采用防水防尘灯。

 展厅 300LX,卫生间 100LX,多功能厅 300LX,公共楼梯间及走道50LX。

 4、测量与计量 该建筑计量采用低压总计量方式。

 6.6.5 防雷等级接地方式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划分,该建筑防雷类别为三类防雷建筑。

 屋面(10 镀锌圆钢)避雷作为接闪器,基础和圈梁钢筋作为自然接地装置。

  防雷接地、重复接地、保护接地共用一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 1 欧。

 6.6.6 通信及宽带网络系统 1、系统于一层设 1 台壁笼式交换箱,主干线由通信部门城网引接。

 2、系统主干光缆由城网引接,于底层设网络配线架,由配线穿管暗敷引至各用户终端 6.6.7、安防系统 在本工程主要出入口设置摄像头,值班室作为监控室对全栋建筑实行监控。

 6.6.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系统保护对象按照一级保护对象设计,采取集中报警控制系统,消防控制室、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电梯机房、楼梯间设干预机构和执行机构,采用二总线制传输方式。

 6.6.9 节能设计 1、配电总箱安装于负荷中心,减少供电距离,采用铜芯线缆,线路尽量少走弯路,减少线损。

 2、提高系统功率因数,荧光灯采用高次谐波系数低于 15%的电子镇流器,单灯就地电容补偿至 0.9 以上措施,使自然功率因数提高减少系统高、低压线路传输的无功功率。

  6.7

 暖通设计

 6.7.11、设计依据 建筑方案条件图及有关专业提供的作业图和相关资料;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6.7.2、设计范围 本工程采用分体空调、通风系统设计。

 6.7.3、设计参数 室外计算参数(按贵州省气象资料选取):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0.9℃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3.8℃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80%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湿球温度:28.0℃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2.0℃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4℃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0% 6.7.4、分体空调及通风设计 考虑到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的冷、热源采用风冷热泵空调机组。经估算,空调夏季负荷为 42KW,冬季负荷为 36KW。

 本工程的密闭房间均设计有机械通风系统,满足各个不同功能房间的卫生要求。

  6.7.5、空调设计控制部分 本工程采用分体式空调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随时调节空调器的运行。本工程防排烟系统中的所有控制系统均与消防系统联动控制。

 6.7.6、通风 通风工程主要考虑为满足消防要求而设计的防排烟通风以及为满足使用要求而设计的平时通风(如卫生间的排风;厨房的排油烟通风等)

 公共卫生间机械排风量按不小于 10 次换气次数计取;排风管与竖向风井连接处安装 70°C 重力式防火阀,平时常开;火灾时关闭。

 6.8 无障碍设计

 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本项目应建设无障碍环境,以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确保行动不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本项目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群众的使用需求,分别从建筑入口、坡道、通道走道和地面、门、楼梯与台阶、电梯、卫生间等进行进障碍设计。包括无障碍通道宽度不小于 1.5m、能满足轮椅的通过和回转、并且在通道的一边提供凹凸纹引路径、通道设计成直线型或直角型、通道设有防滑措施等;入口室外的地面坡度不大于 1:50、坡道、台阶及楼梯两侧设高 0.90 m 的扶手,设两层扶手时,下层扶手高为0.65m。

  第 第 7 章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7.1

 环境 保护设计依据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4、《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5、《饮食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 6、《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12523-1990); 7.2

 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 1、空气环境质量 该项目处于工业企业分布少,交通便利,属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

 2、水环境质量 区内水环境功能为地表水Ⅱ类水体。

 3、噪声环境 该区昼夜公路两则噪声可达《城市区环境噪声标准》2 类标准。

 7.3

 项目建设与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一)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将造成下列影响:

 1、固体废弃物

  在平整场地、建筑施工中时有一定量的建筑废渣,不妥善处理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施工队伍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

 2、废水 施工期间冲洗混泥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会产生一些含有悬浮及建筑材料废渣的废水和施工队伍产生的生活废水。

 3、粉尘 建筑原材料及弃土、废石渣的的运输、堆放、搅拌过程产生的场尘、泥土的抛洒等对周边的环境一定影响。

 4、噪声 主要为施工机械噪声、运输设备噪声及搬运建筑物材料等噪声。

 (二)项目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下列影响:

 1、废水 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

 2、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废弃物。

 3、粉尘 粉尘主要来源于局外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灰尘。

 4、噪声 项目建成后经营类建设项目将有一定噪声污染,但经过限制营业时间等一系列手段将可以将噪音污染降到最低。

 7.4

 环境保护措施

  (一)项目建设期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噪声应符合当地环境污染控制规划要求,尽量避开休息时间以免给周围群众带来危害,必须夜间施工的项目需满足《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标准》的要求。

 2、施工时以挡板围栏,适量澎水降尘。施工现场出口应做硬化出口或采取相应的除泥、清洗措施,严禁施工运输车辆、机械将泥土带出施工场外污染周边环境。

 3、遵守规定,工地全部采用预拌砼(商品砼),减少噪声和粉尘的污染。

 4、设置连续、畅通的排水设施和沉淀设施,防止泥浆、污水、废水外流或堵塞下水道。

 5、施工废渣土必须及时清运,按城建要求送指定地点填埋堆放。

 6、装修废弃污染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材上要选用国家正机构检定的的绿色环保产品,设计上要贯彻环保设计理念,合理搭配装饰材料,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通过以上措施从根本上减少装修污染。

 (2)可使用普通化学反应空气净化器、光催化技术制成的空气净化器等空气净化设备解决室内环境污染。

 7、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重视,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经常对“三废”的处理情况进行自查自检,并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项目使用期间环境保护措施 1、噪声防护

  ①设备噪声控制 本工程选用的水泵、排风机、空调等均采用低噪声高效率产品,并设计隔震支座基础。所有给排水管道设计时考虑控制水流噪音和共振。

 ②室内噪声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将使噪声水平保证在白天时低于 45 分贝,夜间低于 40 分贝。

 2、固体垃圾 由清洁工及时清扫集中处理。

 3、污水处理 ①生活污水与雨水分流,经净化后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

 ②粪便污水进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

 (三)绿化 在区域内充分安排绿化面积,种植花草树木并加强管理,创造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

 7.5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评价:

 项目社会影响评价表

 序号 社会因素 影响程度 措施建议 1 对居民收入的影响 增加

 2 对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提高

 3 对居民就业的影响 增加就业 机会

  4 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无影响

 5 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无影响

 6 对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 有利

 7 对地区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和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有利

 8 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无影响

 社会对项目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分析表

 序号 社会因素 适应程度 可能出现的问题 措施 建议 1 不同利益群体 增加

  2 当地组织机构 支持和配合

  3 当地技术文化条件 适应

  7.6 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上述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后,该项目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相反由于加强绿化工作将会使项目所在地环境更加优美。在环保方面项目是可行的。本项目对环境影响较小,通过采取上述环境保护措施后可以达到环保要求。

  第 第 8 章

 社会风险分析 1 8.1 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衍生于相关利益群体对征地拆迁项目的抗拒,这种抗拒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上访、留置原地拒绝拆迁、暴力对抗甚至群体示威等。因此,对征地拆迁项目所涉及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进行界定,应认真分析征地拆迁实施后群众可能引发的异议、遭遇到的损失或不适,这些异议、损失或不适即为引起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根据对征地拆迁项目实施过程中易发生的社会风险的经验判断,并结合某某县公共体育场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形,项目所在地建设工程可能会诱发的异议、损失或不适等诸多社会风险及其评价主要如下:

 1 1 、项目合法性、合理性遭质疑的风险

 风险内容:该项目的决策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该项目是否坚持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是否经过严谨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充分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建设方案是否具体、详实,配套措施是否完善。

 风险评价:项目合理性风险中等,而其合法性不会受到质疑,风险较小 (1 1 )、 本项目合法,手续完备,程序完备

 本项目经过充分可行性论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 号)、国土

  资源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 27 号令)、《关于完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7 号)等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报批手续,程序合法,手续齐全。征地拆迁程序正在按照土地管理法、城市拆迁安置补偿条例等有关法律,按部就班依法进行之中。

 2 2 、项目可能造成环...

相关热词搜索: 足球场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