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演说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题集合4篇

课题,读音kè tí,汉语词语,指考试的题目;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急待解决的重大事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题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题4篇

【篇1】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研究思路:

1、对全体学生开展信息心理健康教育,使之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调控自我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沉迷网络、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研究方法:

1、网络调查法。

2、个性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4、实验研究法。

创新之处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调控能力,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研究工作方案、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年7月——##年9月)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1)建立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接通,构建上网和课题研究的条件。(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聘请顾问,统一组织和指导该课题的研究工作。(3)成立信息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负责教师培训和指导各班开展信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阶段(##年10月——@年8月)调查阶段。

研究内容:(1)发放调查表,初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认识程度。(2)建立心理咨询、交流网站,提供学生倾诉心声的园地。(3)制订实施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案,指导各成员制订好课题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报课题领导小组审定。

第三阶段(##年9月——##年8月)实验阶段。研究内容:(1)探索实施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2)班级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和管理评价系统基本建立,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3)对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罪犯子女等特殊群体,进行个案研究,实行跟踪服务,占有翔实资料,把握群体规律,制定服务措施,净化心理环境。(4)总结各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经验,并推广。

第四阶段(##年9月——##年7月)总结阶段。

研究内容:(1)建立开展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估系统。(2)研究并初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网络和管理机制。(3)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全面推进并进一步巩固提高,总结经验并力争在全区推广。(4)各成员完成研究报告,编印实验研究报告集及论文集。预期研究成果1、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信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网络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2、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信息心理健康水平。

主要措施:

1、注重创设一个宽松优越的研究环境。我校是实行小班制教学,现代化教学设备处于先进水平,而且学校具备了丰富的文字资源、实物资源,为实验班学生提供了实践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在每学期开学前课题成员参加培训;并邀请教育专家到我校指导、讲学。

3、加强理论学习。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有理论来支撑,而理论学习贯穿在整个课题实验过程中。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课题成员必须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不断探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使课题实验始终处于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

4、优化课堂教学。使全体成员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

5、善于总结。本课题组的成员每节课作好教学反馈记录,每学期至少要有一篇个人的总结或经验论文。

【篇2】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信息能力的研究
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生作文难点的分析及对策思考
探索小语综合性作业的设计方法
微型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观察与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的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研究
真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的研究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顽童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及发展的研究
作文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化生活
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及对策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导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个性化“习作——写作”实践与研究
小学诗化语文教学的探究
实施大语文教育 培养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动态生成性”的研究
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建构
在情境中作业,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
语文课堂学习中培育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研究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生“两真”作文实践
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构建
小学“观察作文”教学探究
开发学校语文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中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教育的探索
小学生想象作文教学研究
小学生划范围自主拟题作文实验研究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非语言应用的研究
低年级儿童口语能力初探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
小语教学与网络资源整合的研究
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方式的探究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自主作文的研究
“主动探究,个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操作方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的现状及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语文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研究(如何发挥实验教材的优势,搞好幼儿园和小学 的衔接,使初入学儿童喜欢学语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引导低年级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如,在学拼音、在识字写字中有所发现);
汉语拼音、识字与语言训练整合的研究;
识字教学中认写分开、采取多种方法巩固认字的研究;
在低年级加强写字指导的研究;
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思想指导下,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独立思考,组织合作学习,引导探究发现,鼓励发表创见 的研究;
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研究;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研究;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探索;
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识字兴趣、习惯和能力的研究
培养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研究
汉语拼音、识字与语言训练整合的研究;
在低年级加强写字指导的研究;
识字教学中认写分开、采取多种方法巩固认字的研究;
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思想指导下,改进阅读教学的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独立思考,组织合作学习,引导探究发现,鼓励发表创见 的研究;
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
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研究;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培养语文素养的研究;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探索;
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操作策略研究;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掌握与搜集信息能力的培养研究;
指导小学生学会略读与游览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研究;
小学生自主写作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探究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写作档案的建立研究;
小学生起始阶段的写作教学研究;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与实践研究;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应对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小学生写作评价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评价研究;
小学生语文档案式评价的操作研究;
小学生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研究;
小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评价研究;
构建小学语文多元评价的研究与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索
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引入儿童诗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高年级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调查
开发与利用校园自然人文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中段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和评价的探究
新课程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建立与实施的研究
小学中段学生语感培养的探究
优化农村小学低段课外阅读的策略设计与研究
低段识字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与研究
缩小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城乡差别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低年级小学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篇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总结

在学校多元智能理论课题的指导下我个人确定了语文学科的课题研究我研究的课题题目是。课题从确立至今已半年了在这半年里我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思考。下面我就对我的课题作一下小结。

我作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具体作了一下的研究:

1.首先我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国内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的阅读我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

2.依据课题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

现代阅读理念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没有尝试到;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读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这是源头活水。很多孩子家长甚至包括我们老师也不太清楚到底让孩子读些什么;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实验中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也需要探索一些指导策略至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策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就更难以把握这无疑就影响到阅读效果。

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其实就是寻找问题。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探索研究。主要发现了如下问题即研究对象:第一解决孩子读什么的问题。课外阅读必须解决量的问题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首先建立班级小图书角但是要与以往做法不同。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得让孩子捐书我一直在试着探索一种新捐书模式。我觉得应该通过网上查询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指标给学生列出相关的书目发动学生的力量去购买书籍这样我们班每个学生图书的拥有量就不是3本、5本而是上百本而且是高质量的。

第二引导孩子树立课外阅读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确立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本着这样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所以应“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图书自己确定在多长时间内读完一本书自己选择读书的时间自己选择阅读后成果的展示形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出来了教师必须督促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计划学会确定目标。虽然仅仅半年时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关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我拟想从阅读习惯、阅读态度、阅读能力、阅读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目前评价机制还没有落实。

3.对学生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

第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有品位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位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

第二、教给学生“记”的方法。“作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类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从书中汲取知识。

【篇4】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案例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为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本学期我以《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为课题进行研究。现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小结如下:

一、读书方面

(一)课内指导学生读好课文 (潜移默化中逐步教会读书方法)

在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时,我们要求学生按三个层次来读:(1)读得正确;(2)读得流利;(3)读得有感情。教学中,我们为了避免学生唱读、拖读、抢读、用嚷来代替朗读等现象,关键时候实验教师一句一句地为孩子做示范,理解一句朗读一句,让孩子学会听,学会读,引导孩子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从目前学生反应出来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读好文章的技巧和方法。

(二)借助课外书拓展知识面,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增大孩子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情况看,大部分孩子能利用好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近一年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求学生利用早晨和中午早到时间和课间在教室内阅读老师推荐的或自己喜欢的好书。

2、每天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我们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要求“吃不饱”的同学可继续增加“营养”,阅读更多的好书。习惯成自然,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从书中找到了乐趣,并爱上了书这位好朋友。

3、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学生非常喜欢每周的阅读课,因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读的好文章,并且能把好书相互推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读完书后把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让家长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读书的乐趣。刚开始,家长反映孩子讲起来很费力。但是没过一个月,家长就高兴地告诉我们孩子的进步很快。通过这样的训练,一学年快结束了,在我们班学生的读书笔记中经常会读到一些有血有肉丰满的语句,他们还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其次,我们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5、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班级有计划地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鉴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与幸福。举办“读书月”,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

(三)读书方面采取的必要的鼓励措施。

为了有效地监督学生读书活动的落实,我们要求家长将学生每天读的课外书中的文章名称及所读页数填到每月的“读书记录表”中,这既是对孩子的督促,更重要是对家长配合积极性的调动。为了激励孩子开心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来,每月我们会根据孩子“读书记录表”中的记录情况,评选出“阅读大王”、“红花少年“,并颁发奖品(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练习本等)。这样,得奖的孩子很激动,听家长说回家看课外书的尽头十足,;没有得奖的孩子为能在下月评上“读书大王”也更加努力地读书,来汲取“营养”。

二、写话方面

(一)读中学写,提高写话水平

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大及阅读数量的增加,我们适当增加了习作练习,主要包括:    

1、每周进行一次写话训练。

为了扩大学生作文题材范围,丰富作文内容,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把写话练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有计划地进行了写话的训练。每次写话我们都会确定一个重点,要求不高,使学生每次都有长进。为了逐步提高学生能连贯地、有次序地写清楚一个片段的能力,我们特别注意三点:一是主题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二是根据学生完成写话的情况,坚持进行想象写话的综合训练;三是坚持引导学生经历训练过程,训练要求逐步提高,每次练习都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

2、每周写四篇日记和两篇读书笔记。

有的学生问:“老师,写什么呢?”我们告诉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句话、两句话都行。”交上来的日记中,很多同学都只写了三、四句话。针对这一点,我们硬性的规定了他们每天写话的内容,当然内容是丰富的,系统性的,要有一定的程序计划,又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机动性、灵活性。在学生渐渐地入轨以后,我们开始征求他们的意见,看看该写些什么,学生也乐于表达心中的想法。每次批改完日记,我们都会对写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孩子进行一番表扬和鼓励,当学生们听到我们在一字一句地读他们的日记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从孩子们兴奋的笑脸上,我们看到了希望。

(二) 正确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作文和日记的批改方面,孩子总会看到我们批改的红红的批语,如 “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继续努力!”“期待着下次你能带给老师一份惊喜!”“你的作业本可真整洁!”等。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多写,写出更好的习作,我们还把班里优秀的作文作为范文抓住时机地读给全班学生听,被读到的同学每次总是那么自豪,没有读到的同学眼睛里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我们想他们一定暗下决心下次写好,争取把自己的作文也被老师读给同学听,事实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原来害怕写作的同学也能写出让人惊喜的小作文。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有几个孩子还不能写出让人满意的文章,但我们不会放弃。

三、存在的问题

(一)读书方面

1、借读生读书量整体上大大少于在籍生。

由于我们班住宿较多,周一到周五的学习任务比较中,双休日回家‘这部分学生缺少家长的监督管理,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来读书,读书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需对他们做硬性的要求,并要求任课老师及家长做好配合工作。

2、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有少数学生到现在为止都是老师、家长逼着读,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想这是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在班内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孩子知道开卷有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孩子。

(二)写话方面

1、学生的词汇量太少,作文中优美词句太少。

下学期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读书笔记及好词好句摘录本的质量。

2、很多同学还不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运用逗号、句号和问号,可对于冒号、双引号还不怎么会用,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用法。

总之,一学年下来,有收获,有失误,争取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继续发扬本学年中好的做法,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让孩子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能给老师惊喜。

《创新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总结报告

一、研究背景

1、实施创新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

21世纪,知识经济已经主宰了社会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强调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具有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指出了时代发展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在于建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基于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认为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答案以及对其最好的处理方法,并将这些答案和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这是一种接受教育,因此,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构建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关键的。显而易见,不仅创新性学习实验与研究的目标与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与具体目标十分一致,而且创新性学习实验与研究的实施,其实质就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等新一轮改革的最终目的与具体目标的实证性研究,同时,也是小学教育教学新一轮改革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与研究基础

1、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内涵界定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其主要构成因素是:(1)在特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所确定的主题;(2)完成主题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3)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和过程;(4)完成目标的一系列途径、手段和方法体系;(5)与主题相应的课程设计;(6)由主题、目标决定的评价方式。

2、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

“九五”期间,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学科教学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在2000年3月结题的省级重点教研课题“以自学为核心的五自能力的研究”的研究中,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自主活动方式,如独立式探索型活动方式、交往型活动方式、体验型活动方式、创新型活动方式等。同时,通过实验,学生的主体和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用和促进作用;(2)在一些市级重点教研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中,课题研究实践形成了“六大策略”如“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创新环境的策略、“在拼音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乐园的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这些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都蕴含了许多创新性教学的成分,可以作为本课题研究和建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构建创新教育模式。要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要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现代信息文明为基础,改变以现成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要以学习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要以提高学习主体适应与改变社会的能力为观察视野,改变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等。

1、创新性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研究。

2、创新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3、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实践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使学生达到: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善于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见解,不盲从;能用学到的方法独立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有自己喜爱的文章片断或读物,学会交流读书心得,培养新颖独特的表达能力。

四、创新性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结构,具有教学理论与思想简化的表达形式。它既能够使教学理论得以具体化,又能使教学实践得以概括化。但一种教学模式只能本现一定的教学思想,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实际问题。而我们的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用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所以我们只有学习研究它的多种模式,才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模式教学,达到有模式而无固定模式的教学境界。创新学习,既包含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技能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1.创新性语文教学模式框架。

创新学习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线,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最后离开教师可以自己进行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教”。在这种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既不可忽视教师的导,也不可轻视学生的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支的学是以教师的导为前提的,是对教师导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地学,创造性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卞会具有盲目性;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也必须配合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师生的两个积极性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构建的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掌握和使用创新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思”、“乐”、“创”的结合,重点突出“学”,实现“学”的 三个转变,即从让学生“学会”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使学习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把教师的“教案”转变为“学案”。凸现一个“创”,把“教室”转变为学生创新的场地,让教室的墙壁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成果展示墙。

2.创新性语文教学特点

(1)激发情感的课堂。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地注意传授 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总课题组要求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做到以下五个转变:①由教师权威转变为互相尊重,相互信任。②由强调若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④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以表扬为主,让学生品尝成功。⑤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 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2)生动活泼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陈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在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特色: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使每个学生都尽其发展。②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厅思异想。③避免 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④由教师只传道、授 业、解惑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参 加课堂活动。

(3)开放多变的课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 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因此,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教材的局限,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三点:①从单一的、一刀切的“封闭式”教学转变到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②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③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引入课堂。

五、建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既是让教育者启发受教育者,也是让受教育者领悟、转化、联系,这是创新的基础。

苟子在《劝学》中谈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人概括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来说明教育的规律,学生总要超过老师。但其中有个条件,就是学生必须发挥创造能力,否则是不会“胜于蓝”的。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工学并进”,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认为“这不仅是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改造现代社会的重要手段。”实际上是主张把接受知识和使用知识,劳动创造结合起来。

现代教育家陶行之主张教育要将“教、做、学”合一,以“做”来带动“教”和

“学”,简言之,则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把挛知识利用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创造能力。

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生中心论”主张“个人参与”“兴趣训练”“做中学,其意图是在教学实践中,把知识、能力、态度等教学内容体现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中。把陈旧的“静态传递式”改为“动态结合式”或“主体活动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以讨论、阅读、制作实验等外显线索,以学科知识结构、创造能力为内潜线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都立足于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又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

六、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引创新之水进课堂,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锐意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当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创新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虚心学习,以科学的态度,不断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来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各学科都要认真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遵循学习规律,变“教堂”为“学堂”,大力提高课堂效率,防止课内任务向课外延伸,减轻学生负担。如可以根据目标学习的原则,订出具体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学习。

2、教师要构建创新情境。

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内化的课堂教学情境,用现代教学理念统摄课堂教学。

一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使“导”和“演”完美结合。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构建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关系、解惑攻疑的合作关系、指路导行的益友关系。要尊重每位学生,像教育家魏书生一样;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位学生潜在的智慧,大力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是培养语文教学中的民主意识。与智力相比,创造力的发展受环境影响较大。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我们应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绝不能以权威自居,不能作为惩罚者与学生对立起来。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尊重学生任何幼稚甚至荒诞的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全面。不能妄下断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让学生产生异乎寻常的学习热潮和激情。

三是运用现代高效的教学手段。根据信息学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个信息的传输、反馈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从教材检索信息后,单向灌输给学生;而今,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的结合,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等的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刺激,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索、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协同作战,提高课堂效率,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的全新的教育局面。

2、要激励创新行动。

创新,是一个吐旧纳新的过程,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适当的延伸、拓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深刻性。要持之以恒,允许学生失败,帮助他们在跌倒处汲取教训,激励学生百折不回,誓登高峰。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要像珍惜玫瑰上的露珠一样,珍惜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千锤百炼,内化为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化功能,本学期将着重于研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实施“两个层次”和“两个面向”的学法指导体系。“两个层次”目标是:一是浅层次目标。让学生懂得一些通用型的学习方法,知道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复习等等,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二是高层次目标。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即能根据自己的学习个性和风格,对通用型的学习方法进行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两个面向”指: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面向每一节课,对学习过程(环节)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点拨。学习过程包括:定目标,订计划,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作业,概括总结,应试,迁移创造,自我评价等。

七、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经过近三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初步成果。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1、摸索了创新型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如“质疑—解疑”型教学模式,(上文已提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组形成的操作模式是:“设计活动—学生参与活动—交流活动感受”,从而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又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合作的教学模式”这一课题组形成的模式是:“出示自学题—小组合作交流—大组合作交流”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我们也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也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2、形成了有效的操作策略

通过近三年来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初步研究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七种教学策略。(1)在丰富多彩的想象活动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如贺勤方老师在执教《燕子》一课时让学生想象燕子在春天的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畅所欲言,把燕子在春天丰富多彩的活动描述得十分精彩。(2)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如汪芳老师执教的《ai、ei、ui》一课,就以“开火车”、“摘苹果”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引导学生生动活泼而又主动地参与到拼音的学习中去;又如:郭建芳老师在执教《“东方之珠”》一课时所创设的“小导游”这一“角色”活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后的自由创新表达创造了机会;(3)在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能力的策略。如丁仙霞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把自己对老天鹅以及群鹅奋勇破冰的感人情景的理解表露无疑。(4)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如李超男老师执教的《菩萨兵》一课,先请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难,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读课文、探寻答案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5)在课本剧活动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如陈艳老师执教《两个朋友》一课时安排的课本剧表演,促使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蕴含在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角色表演中,学生不但在表演中学会了合作,而且还学得轻松而愉悦。(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如何瑛老师在《恐龙》一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能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小组意见后进行大组交流汇报。这不但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趋于规范,而且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4、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因此,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5、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小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6、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近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如在市级公开课上,何瑛老师执教的《水果》、《东方之珠》、《恐龙》、汪芳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陈艳老师执教的《卧薪尝胆》均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陈艳老师获市级评优课一等奖;参与实验的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由这些实验老师指导的多篇学生作文在《金坛教育》等报刊杂志中刊登。

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

转变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概念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当所谓“文盲”就是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或不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就学生的学习而言,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他通过学习,积累和占有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学会和拥有了掌握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也势必引起我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广泛关注。

而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长期以来,我们教育者过分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相当程度地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扮演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虽说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优势,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接受学习”一方面相对削弱了小学生提出疑问与做出解释的勇气;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不足,更谈不上做学习的主人。

尤其是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更不容乐观。学生学语文,似乎只有课堂上才是学语文,而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往往只重一本教科书,学生日复一日地在课本里转悠。学生学知识似乎只有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抬起头来见到的是黑板,转过身去碰到的是墙壁。这种院墙式的学习怎能不碰壁?这种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为人师者不愿改变不合时宜的陈腐观念,还是按“唯书”、“听话”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以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只能是“痴人说梦”。

基于这样的现状和思考,我们确定了“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 转变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为研究课题,旨在通过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理论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严格地说,任何一种教学都有它的优点。本课题以“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命名,旨在针对当前偏面的、狭隘的填鸭式的课堂阅读教学仍有相当市场的情况下,使教师在组织、指点、帮助等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拓宽阅读教学空间”并非仅仅是针对课堂40分钟设计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指这样一种教学: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教师依据学生阅读过程的需求,以课堂为经线,以课外、以生活等为纬线而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组织帮助活动的过程。这样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条件,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途径上加以指导帮助,从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获得关于阅读方法、能力、习惯及精神的提炼,最终使学生由教他学,变成自主轻松的他会学,以最终使学生不断寻找、优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能转变小学生学习方式”。因为:

1、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能让教师改变传统的陈腐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在学科上坚持了大语文教学观,这就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动者和服务者,要去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能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去组织自己的学习。这样的教学,学生角色地位也在变化,他们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学习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必须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经历学习,在获得知识、技能精神提升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获得带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经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这样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要素的地位及其关系:教师不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进教材,而最终是要走出教材,学生又带着教材走向老师,走向家庭,走向图书馆、电脑网络,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又从生活走进教材,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真知,形成语文能力,获得个体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势必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最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而学生语言得以发展,就为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交往等能力奠定了基础,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性。有一份报告上说:“儿童在3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极强的语言能力”。显然儿童学习语言的潜能是很大的。这是学生广泛阅读的优势所在。我们还看到,语文学习不同与其它学科,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文字,时时有语言。日常生活的一切言语交际、文字接触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也是学习语文的好途径。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建立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以崭新的灵活的方式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是拓宽了阅读教学的空间,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这是从立体的角度提出来的;从平面的角度来说,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还包括数量的要求。有一定的量变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有实验已经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大面积阅读,不专指文学作品,而是包括文学作品、科技文章、应用文字在内的广义的语言材料。“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一个只求基本了解的层面上,放手培养学生好读的习惯。相信泛泛而读,能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和感受,能拓展人的心理空间。

3、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符合教学发展的新动向。综合性学习是当前应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走进新课程的改革浪潮是本课题的实施的催化剂。在当前课程改革之际,“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势必要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将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综合起来,学生往往要调用多种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来研究、分析、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受内发的学习动机所支撑,着眼于学生内隐的认知框架的建构,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学力形成。

三、研究内容

1、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实验前测量

收集、整理国内关于阅读教学策略和自主学习的研究和理论,以他人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开拓自己的思路。这主要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实验前的现有学习方式测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

2、阅读教学的空间及利用研究

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着力研究阅读教学空间形式有哪些,学生对其的利用程度。我们将在学习语文的优秀生与后进学生的对比中寻找差距,设计好“阅读空间及利用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从主观和客观,学校教育和家庭氛围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多种角度,多个层面辩证地分析学生的阅读现状。在此基础上组织优秀学生开展一次“老师夸我会读书”的交流活动,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有阅读,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而主动积极地利用生活学语文。

3、拓宽阅读教学空间的策略研究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着力研究教师介入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探索拓宽阅读教学空间的策略,学生的学习分课本学习和语文活动两大部分,教师主要探索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找到课内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对如何阅读和活动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和组织。指导是指对课本学习的某一点,举一反三,以“一”迁“几”,促进课外的广泛阅读或对阅读时机的最佳选择给予指导。如,就阅读内容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①与作者相关的生平背景资料;②与课文主题类似的其他文章;③与课文中的某一知识点相关的资料;④就学生的疑难点引导阅读;⑤专项积累阅读。当然,我们还要依据学生阅读得趋向,注意学生得身心发展规律适时推荐学生爱读的内容。从阅读的时机选择来说,主要有三种类型:超前阅读—课前预习阅读;即时阅读—课内交流阅读;滞后阅读—课后拓展阅读。从阅读形式来说,一般有两种:一是利用晨读、班队活动、语文兴趣活动课等统一时间读统一内容或自选内容;另一种是学生自我控制调整时间读统一内容或自选内容。帮助指在学生进行查找资料时给予资料出文的提示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是上网查找还是在某一类别的书籍中查寻;是精读、跳读还是浏览等。这样以免学生化费过多的精力,造成时间和负担过重。组织是指组织学生阅读及交流阅读结果和方法、经验,以便学生取长补短,也为教师调整教学服务。如:在班级开设图书角,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交流形式一般有三种:第一,专题式的。如“春之律”阅读汇报,“开卷有益”小小演讲等;第二,日常式的。每天午会课安排三名学生介绍自己的阅读情况;第三,个别式的。如学习小组相互聊天了解阅读新发现。

4、拓宽阅读教学空间后,学生课堂学习形式的研究

主要采用观察法,着力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外显指标体系,从而使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更佳更有效益的服务,探索出一套更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表现设计好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外显指标体系,初步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具体工作

首先,我们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家庭的文化氛围不容乐观,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待更新;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习惯,好好引导,潜力很大。其次,我们讨论了学生阅读指导的大体思路,就开始具体的工作。

(一)阅读兴趣的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巧妙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读书的兴趣。

情感激励法。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成果体验法。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晨会课、课前准备时“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小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评比激励法。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本”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这样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们指导学生学着利用最佳时间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略读、速读、精读)。一般的做法是:早晨是记忆性诵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说话、作文往往词不达意,不能迅速地用精美的语言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意味”描绘或表述出来。这可能与学生的泛泛浏览、无声阅读有关。所以,传统教学中的诵读仍有其优势。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就采用背诵、体味、赏读等手段,让名篇佳作、优美片断烂熟于心,从而促进语言的内化、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中午时间较长,一般让学生随着兴致自由阅读,内容不限,以此维持阅读兴趣;晚上,学生一般按读书计划阅读,阅读内容一般是整本的书或篇幅较长的文章。如《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水浒转》等等。现在一部分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运用“整体式阅读法”、“浏览式阅读法”、“寻找式阅读法”、“鉴别式阅读法”进行阅读。

(三)阅读内容的选择

随着年龄的变化、知识的积累、心理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内容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实践发现大致趋向是图画性的→图文并茂性的→文为主图为辅的→纯文字性的。从阅读材料的内容看大致趋向是由游戏性、故事性向知识性、专题性、古典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类发展。投其所好,按其阶段阅读主流建议借书、买书,不以成人的趣味来限制学生阅读,更适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

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读物。当今学生面对的课外阅读背景是广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中自由驰骋的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点。具体做法有:由文及人,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由文及史,即到课外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由文及“著”,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由文及地,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还有与课文有关的补充材料,即教完一课自读几篇同类型的补充阅读课文。

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读物。从生活的角度讲,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读物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包括关于卫生保健知识、安全防范方法、自我服务技能以及礼仪、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一半的读物,包括家乡的地理环境、风光名胜、经济物产、文史人物等方面的读物。我们收集、积累并向学生推荐这些读物,作为学校教育延伸出去的“生活课程”和“环境课程”,辅之以适当的实践活动,有效地促使学生努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成为真正能够生活、懂得做人、热爱家园的人。

专向阅读积累材料的读物。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期,从小记住的东西不易忘记,尽管有时只是死记硬背。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讲,如果我们在他们记忆的高峰期,剥夺了他们全面积累的可能,那将使他们在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上失去基础与可能。为此,我们进行了新课程规定的《古诗文诵读》专项积累性阅读。我们要求不高,只要记住就行。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会慢慢领悟其奥秘的。

(四)收集、整理资料方法的指导

1、上网浏览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因此,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加知识。如在教学《扬子鳄》一课时,让学生搜集扬子鳄的外形、生活习性的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兴趣盎然。

2、剪报编报 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剪报编报。本学年编了 “展国力”、“成语天地”、“老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你”等主题手抄小报。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再对手头资料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学生在剪报编报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阅读能力与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会悟到很多东西。

3、阅读摘记 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小课题研究 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选择研究题目,和同学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专门的研究性学习。如《林冲棒大洪头》学完后,学生有的对林冲念念不忘;有的对梁山好汉108将感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了所需要的资料、数据和信息,最后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了研究的成果:108将好汉英雄谱、人物画像、特别人物(林冲、宋江等)的成长史、108将的胜衰原因分析等等。

(五)有意识地将阅读与活动相结合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如,我们进行了一次读书系列活动(讨论购书原则——去书店选书——设计扉页内容——制定读书计划——按计划读书——读书交流)。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形式有读书介绍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心得交流会、争鸣活动、读书笔记交流、办报刊、主题活动等。如学了《麋鹿》一课,我们开展了“我了解的国家级保护动物”主题活动。首先要求学生从选定的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白鳍豚等)的外形、生活习性、奇闻趣事和目前生活状况等方面收集资料,然后组织中队主题活动,将收集的素材加工,最后介绍给同学和老师。

五、研究的阶段性成效

(一)总结了拓宽阅读的基本途径

总听到有人说,家里买了很多书,可孩子就是不看。不是学生不爱看书,而是不知怎样去读书。面对琳琅满目的书,学生感到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这就要我们教师加以引导。打个比方,如果说一篇课文是一棵树的主干,课外阅读便是那些枝。主干与枝的节,就好比是一个个超级链接的点。哪些地方可作为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链接点”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链接点。文章是作者的心声,作者在文章中总要传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找到了源,便能理出一些头绪。因此可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去了解他的身世,了解他的生活环境,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他的心理。这就等于站在作者的视角放眼时代潮流,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就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了准备。

2、主题链接点。每篇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都表达了一定的主题。同一时期作家反映类似主题的文章也很多,形成了特定的文学流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感悟。例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引导学生读有关抗日英雄的故事。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了解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心理体验和知识准备,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促使学生理解更有效。

从主题入手还包括丰富主题,例《李广射虎》表现了将军的勇武与神力,而“飞将军”李广是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可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李广的其他故事。

3、知识链接点。语文学科中,除固有的语、修、逻、文的知识外,相关的哲学、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多学科知识正不断拓展。而一个学生的知识仅靠老师传授,那他永远只可能得到老师给的那些,甚至老师给的也不可能全部得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例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让学生放眼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找有关蝴蝶的资料。学生了解了蝴蝶的种类、特性等,有的甚至还动手制作了蝴蝶标本,这种知识的习得远远超过了老师的传授。

4、扩散性链接点。有的知识与课文内容无关,但却很有相关性。为人师者,阅读在先,可引导学生扩散阅读。《音乐之都维也纳》讲维也纳是世界古典音乐的摇篮。很多音乐家都诞生在维也纳。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了音乐家的故事及其作品,并欣赏了作品。

5、疑难链接点。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我们可引导学生从疑惑处展开课外阅读。如教学《卢沟桥烽火》学生提问日军为什么不从水上入侵。我让他们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后来听学生分析起来还真有写道理,那架势还真像个小军事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欢乐,课外阅读对他们产生了魅力。

另外,学生还能随生活阅读。生活处处即学问。 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是这个道理。

(二)学生的阅读进展令人欣慰

我们发现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 1、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变得积极甚至痴迷,大部分学生能自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2、阅读时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圈点勾画、作批注、作卡片、写读书笔记成了他们自觉的行为;3、课外阅读的面更广,内容不再局限于优秀作文,涉及文学、科学、地理、历史等各个领域;4、阅读的效率明显提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5、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较快,特别是编报的水平较高;5、语文感悟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三)教师的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题组教师树立了大语文教学观,自觉运用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敢于大胆尝试,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课题组老师的论文发表、获奖共6篇;并在全校进行了交流。课题组教师不但自己刻苦钻研课题,还能带动部分教师积极展开课外阅读的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四)初步课堂上课外信息资料的交流探索

大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提倡教师与学生扩大信息吸纳量,进行艺术性的移植、重组。我们课题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课内课外的融合,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方式。我们常用的方法有:在学生疑惑时,适时引导交流;在扩大视野中适当引入背景知识或相关知识;在新课将结束时简要交流容量大的信息,以便学生课后互相借阅;学生在课堂突然醒悟式的自发交流。如教学 “笑”的成语韵味歌时,一生突然站起来说:“我想起了一个与徐霞客有关的特殊的“笑”。这就是学生主动地调集信息储存,融会贯通。

六、研究的体会与后续研究的设想

(一)研究的体会

1、“拓宽阅读教学空间 转变小学生学习方式”符合现在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我们庆幸,我们的教学也在与时俱进。相信我们的课题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2、语文的确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围绕一本书,不能仅仅上一堂课。语文教育是综合发展的。难怪古代的语文不单独设科确实有它的道理和优势。现如今如何在单独设科的情况下进行综合教学呢?一句话,要有大语文观。只有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必须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3、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常抓不懈,特别要重视及时的交流反馈,不仅要落实交流反馈的时间,还要注意交流反馈的形式,即使学生乐于反馈,又注重反馈的效率。只有交流反馈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学生真正养成自觉的课外阅读习惯提供保障,才能保证他们能个性化的阅读,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

(二)后续研究的设想:

实施课题的目的是让我们的上帝能得到更健康更完美的发展。但是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还存在很多也是很实质性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还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这将是我们下一步须重点关注的。

1、只注重一次性阅读。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然而很多家长向我反映孩子书读了不少,文章却还是不见长进。我也反思这大概与反复阅读,反复咀嚼有关,就像牛吃草总需反刍,才能消化。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多数的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阅读,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是飘忽的印象和肤浅的感受,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2、只进行涉猎性阅读。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进步。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其中“看门道”式的“研读”,全凭着兴致,很少需要情绪的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整个阅读过程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当然,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后,适度的休整是必要的,休闲性阅读应该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可是,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以休闲消遣为目的,也就烙上了“先天不足”的印记。长期以往,学生的思想就很难得到磨砺,语言也难以得到发展。

3、课外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交流的探索

课堂上教师虽然努力不再扮演“传授者”的角色,但在不知不觉中仍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教学归教学,课外信息的交流归交流,板块分明,看似在互动,学得却不主动,一切还在教师有意布置的八卦阵中。课内课外如何贯通,师生如何互动,课堂如何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4、课堂教学中课内外信息交融走入误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课堂上一些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但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一种放野马式的不着边际的交流。或是教师被学生开放的阅读交流牵着鼻子走,或是教师有意识地误导了学生偏离了课文主题、课堂目标。针对种种不恰当的教学现象,我们要分析成因,对症下药,探索对策避免放纵式的开放课堂,为追寻内涵丰富而又精致的课堂教学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学习的革命》(美国 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 戈登•德莱顿/著)

2、《阅读学新论》(中国 曾祥芹/主编)

3、《超文本阅读带给我们的教学思考》(《小学教学研究》 刘仁增/文)

4、《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于促进学生积极发言的行动研究

发现问题:

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效果提高,加深内容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发言表面是说,实际上是听、说、思维、表达等方面的集中反映。

在我们班,上课积极发言这一情况还是不错的。不少孩子能经过思考后主动地、积极地举手发言。但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虽然每节课上都有不少孩子能够发言,但几乎每次都集中在那批孩子身上。还有一批孩子总是做课堂上的“倾听者”,他们很少或者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与此同时,我发现在上第一课时或者问题比较简单的时候,发言的人数和次数比较多,而上第二课时或者问题比较难的时候,发言的孩子就大大减少了。

原因分析:

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查阅相关书籍及网上资料,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发言。对于那些胆子比较小、缺乏自信或者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孩子来说,他们害怕自己无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害怕自己回答错误而招来同学和老师的异样眼光,因此不敢举手发言;

第二,在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上确实没有掌握或者经过思考仍没有结果。有些孩子课下说说笑笑并不显得拘谨,但在课堂上往往很少举手。那么,他们可能确实对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或者经过思考后仍然没有结果;

第三,因缺少发言机会而失去了积极性。在课堂上,有些孩子胆子大,思维敏捷,他们往往能在老师一提出问题之后马上得出答案,这时他们会快速举手,而老师如果总是叫他们回答并给予肯定的评价,那么久而久之,那一部分胆子小、举手慢的孩子就失去了发言的机会,从而丧失了发言的积极性;

第四,老师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不妥。有时,一些老师会一下子连着提出很多问题,或者问题的核心不明显,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问题本身,从而无法回答。此外,一些老师提问的方式方法不太妥当,也会给学生造成不愿回答或者不敢回答的心理。

第五,老师的评价不恰当。有时,因为孩子无法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老师可能会在评价时用语严厉。有时,因为孩子无法正确回答出问题而引来其他同学的笑声,老师没有及时鼓励并引导孩子。有时,孩子的回答很准确很精彩,但是老师没有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发言积极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原因。下面我着重针对以上五点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做法。

采取措施:

一、为学生的发言创设宽松的环境。首先,教师自身要做到民主、公平、宽容、随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时时关爱孩子,关注每个孩子的性格差异,使孩子能够信任自己;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对话交流,并且包容不同的见解;最后,对孩子的回答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允许孩子们出错,并把这当成一种资源。这样,课堂环境宽松了,不管是胆小自卑的孩子,还是学习薄弱的孩子,也都不会再那么害怕发言了。

二、重点难点步步引导,层层深入。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可能因为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新颖,而忽视了对教学重难点的引导和深入。只有扎实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形式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点,这样,对于教师适时提出的问题,他们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三、防止发言权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尽量留足时间给大家思考或自己练习,当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完成以后才会指名回答。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每次都只有个别反应快的孩子发言的现象,一些反应稍慢、胆子较小的孩子也有了思考的时间和举手的勇气。此外,当那些不经常举手的孩子发言时,我都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努力使大多数学生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努力使每个想发言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感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四、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和明确的方向。在学生默读课文或细读语句前,教师常常会提出要求或问题。我认为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般不适合一下子连着提好几个问题,把一连串的问题一次性抛给学生,会让他们无法全部记住问题,也就更无法有针对性地好好思考问题了。一次只问一个或两个问题,并且所提的问题表述简洁清晰、主旨明确,这样,孩子们的阅读和思考有了方向,从而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发言。

五、努力使评价具有包容性。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对于学生偏离主题的答案、不着边际的想象或是违背逻辑的结论,教师不要简单地否定,而要对这些回答采取包容的态度,同样给予恰当的正面评价。实际上,在许多情形下,学生的回答是“错”中有“对”,“对”中有“错”,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如此,孩子们才会愿意发言、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总结:总而言之,积极发言是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学习的表现,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更好地锻炼其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不但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胆量和自信,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因此,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不但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需要。

相关热词搜索: 小学语文 课题 集合

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