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是黄征演唱的歌曲,由黄征作词作曲,收录于《态度》专辑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4篇
第1篇: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
《山海情》观后感简短作文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一
做 “马得福”式的基层干部
近日,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剧中塑造的基层扶贫干部马得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刚从农校毕业的他被借调到吊庄移民办公室,回到家乡涌泉村,开始了他的基层扶贫工作,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做“马得福”式践行初心使命的基层干部。从大山里走出去的马得福选择回到家乡,他响应政府号召,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为“吊庄移民”工作殚精竭虑,为移民村通电东奔西跑,在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又动员村民赴闽务工、种植双孢菇,虽然在工作中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丝毫不惧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主动到艰苦环境中去经受锻炼,用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用远大的目标鞭策自己。
做“马得福”式敢于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在面临坚守信念走“独木桥”,还是听从麻副县长的安排走仕途“高速路”的选择上,马得福选择了“独木桥”,现场会上实事求是指出了种菇面临的实际状况和迫切问题,力戒形式主义,不搞“面子工程”,实实在在解决村民蘑菇滞销的燃眉之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在诸多“硬骨头”面前,我们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始终坚持做到在挑战面前不徘徊、在困境面前不后退、在压力面前不松劲。
做“马得福”式心系人民群众的基层干部。剧中的扶贫干部马得福每天骑着自行车奔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常常灰头土脸,为村民的事情奔波劳碌,在他心里群众之事无小事,群众的利益就是头等大事,村民的麦田浇上水了,蘑菇的销路打通了,他的心里也就乐了。作为基层干部,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也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马得福”,他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涓滴成流、聚沙成塔,为我们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二
党员干部心中的“山海情”
近期,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山海情》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创作命题,展现了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描绘出一幅雄厚壮阔的脱贫故事画卷。每个党员干部心中都有“山海情”,与电视剧《山海情》产生共鸣,与现实生活中干事创业发生共振。
心中有座山,这山是“愚公移山、咬定青山、再攀高山”的山。从电视剧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我们看到了宁夏荒芜的土山变成美丽的青山。土山代表艰巨的脱贫任务,青山代表脱贫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心中必须有一座山,这山是愚公移山的困难之山,是咬定青山的目标之山,更是再攀高山的追求之山,广大党员干部拿出愚公移山的韧劲、咬定青山的干劲、再攀高山的拼劲,才能实现苦日子的土山到好日子的青山的壮丽蜕变。
心中有片海,这海是“海纳百川、海枯石烂、沧海一粟”的海。剧中我们看到宁夏福建扶贫干部、技术专家、乡村教师、勤劳农民等各类群体的齐心协力,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包容、坚韧、奉献等多种优秀品质。党员干部心中必定有一片海,这海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是海枯石烂的决心,是沧海一粟的忘我,每个党员干部以沧海一粟的自我认知,当好小小螺丝钉,以海枯石烂的坚持不懈与困难顽强斗争,以海纳百川的格局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奋勇前进。
心中有真情,这情是“爱国情、民族情、总关情”的情。电视剧《山海情》好评不断,常常让我们热泪盈眶,这是一部有感情有温度的电视剧。我们为村民地里没有水焦急,为村民卖不掉的蘑菇发愁,为扶贫干部跑前跑后感到心疼,这些感情充盈了我们对这部剧的感受。党员干部心中必是有真情,这情是希望国家富强的爱国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民族情,更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百姓情。正是这些真情才筑起党员干部的初心,坚定党员干部的信念,初心担使命,信念生定力,正是这份真情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奉献一切。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三
“山海情”中的“动物型”扶贫干部
近期热播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讲述了扶贫干部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将飞沙走石的“戈壁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塞上江南”,感动之余让观众对于扶贫有了更深刻明晰的解读。这是闽宁人民的“山海情”,更是每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经”。
学做“不屈不挠”的战狼,勇于开荒扶贫。战狼披荆斩棘、坚持不懈,象征着无畏的拼搏精神。《山海情》中的戈壁沙滩,缺水少电、山高路远、风沙漫天,扶贫干部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建设、封闭的思想观念等多重阻碍。但以福宁村原村党支部书记谢兴昌为原型的主人公马德福原型却如“西北狼”一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以勇于拼搏、敢于斗争、忠于信仰的战狼精神,始终保持敢闯敢干、勇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学做“任劳任怨”的黄牛,勤于教育扶贫。黄牛埋头苦干、辛勤耕耘,象征着质朴的奉献精神。剧中白崇礼校长原型是黑虎庙小学张玉滚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在山里守着,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以微薄收入资助了300多名学生。教育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打破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的“闸口”。教育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唯有如耕牛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方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俯首甘为孺子牛,平凡人也能撑起祖国的“脊梁”。
学做“振翅高飞”的雄鹰,善于技术扶贫。雄鹰斗志激昂、搏击长空,象征着远大的逐梦精神。剧中凌一农教授原型是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曾在福建宁夏等13个省120个县指导菌草技术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增加收入做出重要贡献。正是有“凌一农”“陈金山”等一批载志而翔、博采生芳的“雄鹰”式扶贫干部,凭借自身的卓越才干,将先进技术用于脱贫致富,善于抓住机遇,敢于革故鼎新,才能舞好脱贫“指挥棒”,引导致富“总旋律”,带领村民们奏响幸福生活“新乐章”。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四
从《山海情》学习群众工作三种精神
《山海情》这部热播剧讲的是西海固的人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完成整体搬迁,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探索,将“干沙滩”建设成为“金沙滩”的故事。从吊庄移民到整体搬迁何其艰难,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做好群众工作三大精神。
一是不忘初心的带头精神。起初,吊庄移民的人因为不能忍受恶劣环境,小部分人返回了涌泉村。村里召开协商会议,会上,村里的老支书表态,自己家一定去吊庄,在场群众深受感动,纷纷响应。俗语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是旗帜、是榜样,是增进党群关系的黏合剂。想要实现工作目标,领导干部就必须跟群众一起苦、一起干,领导干部就得带头吃苦、带头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实干”,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现宏伟目标就要靠党员干部带头“实干”。
二是不遗余力的担当精神。“民在我心,民为我本。”凌一农教授带领团队发展庭院经济,手把手教技术,在蘑菇滞销的情况下,带领团队找销售渠道。他说:“菇民的任何难处就是我们无条件要解决的大事!”铿锵有力的话语,说进了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坎,彰显了共产党员在困难前面的担当精神。共产党员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实干为民,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有效增进党群关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三是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吊庄的移民户们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植树造林,建学习、建医院、建设扬水站……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实现了戈壁荒沙到“塞上江南”的梦想。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共产党员惟有铭记不断奋斗、带领人民群众拼搏进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山海情》心得体会七百五十字篇五
念好“善”字决 培养党员干部 山海情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而热播剧《山海情》正是以丰富感人的剧情,引发干部做“上善若水”“善文能武”“从善如流”的组工式“山海情”。
选人要追求“上善若水”做到“善作善成”。“至微至显,善作善成。”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建设者,要承担服务中心大局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强调做事要有始有终,既要善于谋事,有好的开端,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把事情做成做好。因此,组工干部要保持树立“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的理念,始终保持“主人翁”的精神,在谋事、干事、成事上作表率,在服务发展大局上作贡献,处处恪尽职守,时时自警自励,方能善始而后善作,善作故能善成,善成方得善终。
育人要注重“善文能武”做到“尽善尽美”。“斌”,左边是一个“文”字,右边是一个“武”字,既要能“文”,又要能“武”。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能文能武”就是要提升素质,全面发展。组织工作要求高,组工干部必须既要政治素质高,又要业务能力强;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水平;既能规范办文,动手写文章、搞调研等,又要能高效办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组工干部不断在自我修炼过程中,拜人民为师,以人民“喜好”为标准,加强学习、增长才干,成为一个“善文能武”的组工干部。
用人要选择“从善如流”做到“知人善任”。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才;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才的使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人才兴”,才能“事业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人才很难“自用”,只有“被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组织部门不仅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重大责任。而且是为国选才聚才重要部门,因此,组工干部练就一双知人善任的“好眼力”,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借助群众火眼金睛审视干部,切切实实让政治站位高、品行过硬的干部发挥用武之地。
第2篇: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
2021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800字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800字篇一
扶贫干部 今天你“山”“海”“情”了吗?
最近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该剧艺术再现了闽宁扶贫协作的感人故事。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20多年来,一批批援宁扶贫干部真心奉献,一波波闽商在宁创新创业,一代代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像剧中马得福这样的扶贫干部们是跨越山海共同致富的骨干担当,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
山花落尽山长在,终日看山不厌山。扶贫干部要有山一般的意志坚决响应党的号召,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剧中扶贫干部马得福也曾对政策一知半解,当村书记向他解释清闽宁协作的重大意义时,他眼中看到了未来,脚下坚定了步伐。东部支援西部20多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形成了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把生态环境改造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在“马得福们”带领下,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笑声多了,村里小康住宅鳞次栉比,通村公路整洁干净,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中一片繁荣盎然的景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扶贫干部要有海一般的伟力努力克服艰难险阻,铆足干劲,攻坚陷阵。都说“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在艰苦条件下、在百般困难中“马得福们” 以“越雪山、涉险滩”的精气神,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成长为担当重任、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他们不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不断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为的就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生成泽广时芳茂,鱼水情通乐韵谐。扶贫干部要时刻情牵百姓,心系民生。“马得福们”深知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扶贫干部要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激发起乡亲走出贫困的内生动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要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常穿梭于农家小院,让大家闻到扶贫干部身上的泥土味儿。贫困户贫困的原因千差万别,因此,扶贫路上切忌搞“一刀切”,扶贫干部务必要结合每个贫困户的特点和原因,逐人逐项走访摸底,询查贫困现状、探寻贫困根源,针对贫困户不同致贫原因“靶向用药”、“一户一策”,真正做到量身定做、精准施策。
山海相会,东西协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扶贫干部当不以山海为远,勇挑责任重担,提高工作水平,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不懈奋斗。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800字篇二
扶贫干部要当“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近期,一部部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电视剧相继播出,《山海情》自然也被追捧、热议,该剧重现了闽宁扶贫协作中感人的故事。20多年来,一批批扶贫干部以“愚公移山”之志,用真心真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贫困群众搬迁、发展、致富想办法和谋思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1990年,宁夏南部山区海原群众要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永宁县境内,作为扶贫干部的马得福,一心想帮助整个涌泉村吊庄移民到玉泉营,虽然出生于涌泉村,有着父亲代理村长的支持,但在搬迁过程中,也要面对老一辈人各种撒泼打滚不愿意搬的境地。无奈、心酸、扎心,一时间充斥了整个剧情,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很戏剧化,但像马得福一样的扶贫干部他们知道“贫困群众要脱贫,扶贫干部先脱皮”,从事扶贫工作必须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刮骨疗伤的气魄,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扑下身子,铆足干劲,攻坚克难,在扶贫路上永不停息,在艰苦条件和百般困难中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最终,50户涌泉村吊庄移民成为了玉泉营的第一批移民。
贫困群众要发展,观念转变要先行。贫困群众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而如何写好搬迁群众“后半篇*”,这就要面临搬迁群众的发展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一批批援宁扶贫干部来到玉泉营,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历时20年多年的闽宁协作由此展开,以陈金山为代表的援宁扶贫干部与马得福为代表的本地基层干部同心同力动员搬迁群众外出务工、发展蘑菇种植,面对搬迁群众“不配合”“质疑”“观望”等心理,从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抓起,以率先尝试、示范带动、典型效应等方式,让能人赚取“第一桶金”,以能人的榜样力量提升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的信心、勇气和决心,从根源上改变搬迁群众对新型产业和创业就业方式上的认知,推动形成正向激励,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贫困群众要致富,产业链要可持续。扶贫干部情牵百姓、心系民生,随着蘑菇棚的大量搭建,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玉泉营的蘑菇滞销,扶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自然也是扶贫干部重点关注的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凌教授动员群众建起临时冷冻库和扩大销售范围及发展其他种植产业,进一步延伸了扶贫产业链,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当然,扶贫干部在搞扶贫工作时,要坚决避免“一刀切”,针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特点和致贫原因,以“对症下药”“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方式,为其量身定做、精准施策。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在群众的勤劳勇敢下,产业帮扶、劳务输出、闽商创业等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让原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变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成功地映射出了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时代变革。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800字篇三
走稳走实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三十年来,下党乡的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前赴后继,一以贯之,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将昔日“九岭爬九年”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为今天“天堑变通途”的美好家园,走出了一条极具样本意义的“摆脱贫困”之路。
纸短情长,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饱含深情、语重心长,充满了对下党乡乡亲们、对八闽儿女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关怀,也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岗位上精准发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力争把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走稳走实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精准。政策能否精准得到落实,关键在于制定政策者是否真真正正了解基层贫困现状,是否摸清贫困户的需求和制约脱贫的因素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三进下党”的故事已家喻户晓,而其中的精髓更是基层干部学习的重点。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是政策的宣传员,唯有熟读政策,才能更好地做好扶贫工作,切实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仍有个别干部,因自身不熟悉扶贫政策,对政策解读理解不不透,不清楚贫困户现状,导致在指导贫困户脱贫过程中无从下手,胡乱施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脱贫攻坚进度,也给贫困户带来损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走稳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心存滴水穿石的坚持之心,不断开阔进取,集思广益,牢牢把握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深入分析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在“精准”上下更大功夫,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进行帮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尽最大能力让扶贫政策真正发挥作用。
走稳走实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务实。虽然目前脱贫攻坚工作成绩斐然,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热衷于做表面*,形式主义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填表上,根本没有精力去搞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没有工夫去帮助贫困人口。这样看起来好看,督查时资料很全,但实际上扶贫工作根本就没有实际效果,也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的进度。“扶真贫,真扶贫”,在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征程上,只有毫不松懈才能笑到最后。面对形式主义问题这最后一块短板,要有立抓立改的精气神,也要有“滴水穿石”的坚定决心,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工作就是要实打实干,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如实做好相关扶贫数据统计,将扶贫工作公开透明,保证扶贫工作经受的住群众及网络媒体的监督考验,严防脱贫攻坚工作走过场、打折扣,更要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查,摸清致贫所在,了解群众需求,不断提升扶贫工作业务技能水平,帮助贫困户开扩发展渠道,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提高贫困户受益,真真正正扶贫。
走稳走实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要扶志。目前,一些地区的少数困难群众在思想上与国家扶贫的预期目的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甚至一些人还以当选“贫困户”为荣,自得其乐,不思进取。实际上,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只是一时,但精神贫困可能伴随一生。“扶贫先扶志”,小康不是别人送的,是靠自己创造的。最后这一关键的一公里,要转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改变部分贫困群众认为国家支持、干部帮扶是“理所应当”的观念,改变“吃喝拉撒靠政府”的不良风气,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只有当贫困群众靠自身振作起来,学技术、学经营、勤劳作、善持家,政府帮一把,自己蹬一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走完。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800字篇四
乡村振兴须下“滴水穿石”之功
“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下党乡位于闽东大山深处,是福建宁德地区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为扶贫工作留下嘱托,“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在下党落地生根。
过去“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如今已是“鸾峰桥上沐春风,茶叶香里说丰年”。下党从全省唯一的“五无乡”到有了“下党小高速”,从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到人均可支配收入13066元,30年的惊人变化,有力地证明了“滴水穿石”精神的巨大作用力。
下党乡成功脱贫“摘帽”,既是全国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路标,又为乡村振兴敲响了催人奋进的鼓点,激励人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振兴,又要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证乡村振兴的质量效果。乡村振兴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特别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
乡村振兴不是瞬息巨变,而是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草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默默为家乡绿化荒山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老党员黄大发历时36年,绝壁凿出贵州“红旗渠”;“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太行山,把荒山秃岭打造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科学治沙的探路人”王有德二十多年坚持治沙播绿,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志之所向,一往无前;滴水穿石,方有神奇。乡村振兴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如钢的决心,下“滴水穿石”之功。
为者常至,行者常成。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各级领导干部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襟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和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接好建设美丽乡村的“接力棒”,推动乡村建设“芝麻开花节节高”。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800字篇五
以“滴水穿石”精神决胜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下这些“硬骨头”,还需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穿石贵在“准”,瞄准目标不放松。滴水惟有对准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才会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报表材料、形式主义的检查督导和走马观花的调研活动,切实给扶贫一线干部“减负”“松绑”,让他们全力出战,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
滴水穿石贵在“恒”,牢记使命不退缩。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靠的就是永不退缩的韧劲,靠的就是愚公移山的执着。福建寿宁县下党乡这个曾经偏远闭塞的闽东山村,正是干部群众三十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将昔日“九岭爬九年”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为今天“天堑变通途”的美好家园,走出了一条极具样本意义的“摆脱贫困”之路。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就要像下党乡的广大干部群众一样,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把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滴水穿石贵在“柔”,扬优成势破难题。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功坚者又莫胜于水。水以柔克刚,能滴水穿石。做好当下的脱贫攻坚工作,既需要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的实干,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苦干,更要配合善于钻研、科学合理的巧干。面对一些贫困群众脱贫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必须转变扶贫方式方法,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开展精神扶贫,从强化贫困群众脱贫意识着手,注重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2021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800字
第3篇: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
《山海情》观后感悟心得
百年风雨砥砺,世纪沧桑巨变。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等等,这一切的变化,无一不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最近,为献礼建党百年,一幅恢弘的荧屏长卷正迎着2021年的新年朝晖铺展开来。《山海情》这部影视剧也正在热播,这部剧背景中的闽宁,从戈壁变绿洲,一批批扶贫干部的坚守和努力看得我泪眼婆娑,一幕幕往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回忆的卷轴由此展开。
发电机到长明电。小时候,家里通电还是靠人工发电,一到夜里十一点就停电,家里人就要点起蜡烛来照明。若是遇到恶劣天气,那自然也是要摸黑的,儿时,遇到大风天,西北风吹得窗户作响,奶奶会抱着我围坐在火炉旁,给我讲着他们初来新疆的故事。1999年,家家户户通了电,再也不用人工发电了,发电室的李爷爷也下了岗,但是他很高兴,他说,“这样下岗,早下几年我也愿意!”
压井水到自来水。我们家那儿风沙大,土地盐碱化严重,当时井里打出来的水都是红褐色的,不能直接饮用,澄上一晚上之后,桶底堆积上一层厚厚的白碱,长期饮用,牙齿上会结有黄褐色的斑,家乡人一口的黄牙,就是饮过家乡水的最明显印记。2004年,连队的广播站开始广播,下周一开始通自来水,当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汩汩流出,我用手捧着喝了好几大口,现在仍依稀记起那时的味道,甜!
土泥路到柏油路。上学有多远,小的时候没个概念,只知道每天上学都是几个连队的小伙伴结伴同行。披星戴月的摸黑上路,在太阳露出山头的时候能走到学校,又长又窄的羊肠土路,我们要走1个小时左右,走过田埂,翻过水渠,小小的肩膀上还背着大大的书包,要是碰上下雨下雪天那就更是寸步难行了,耗时更耗力。2010年,再回到家乡时,发现土路早已不见,笔直的柏油路四通八达,从学校再到家门口的距离也不过是二十分钟左右,我暗想,要是这路早几年能修好,我不知能多睡几个懒觉。
第4篇: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2021
《山海情》以直观真实的画面,将扶贫工作的困难性尽展观众眼前,让人看了都为之动容。那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有哪些呢?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一
西海固的“脱贫秘诀”
2021年初,一部扶贫剧《山海情》火爆荧幕,这部充满烟火气息的扶贫剧中浓缩了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战中万千基层干部的身影。有的观众与“水花姐”一同哭泣,有的观众为“马得福”不被理解时而感到忿忿不平,但最终大家都会为西海固的成功脱贫而感到骄傲。剧中的故事已经结束,但西海固的脱贫密码有迹可循。
脱贫秘诀一: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决心、扶观念、扶梦想,帮助贫困百姓树立摆脱贫困的理想和信心。马得福回村工作遇到的第一件难事就是参加吊庄移民,常年的贫困生活让乡亲们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勇气。最终,马得福家率先报名前往吊庄,说服了乡亲们一起前往条件艰苦的玉泉营。在我们的工作中,帮助基层群众改变生活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活动,一旦发现“等、靠、要、拿”的思想要及时破除,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思想观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不返贫,让乡亲们从“有的吃”变成“吃得好”,从“有的穿”变成“穿得靓”。
脱贫秘诀二:扶贫再扶智。扶智就是扶能力、扶技术、扶理论,帮助贫困百姓学习一技之长。《山海情》中乡亲们从最初将县里给的八十一只“扶贫鸡”吃得只剩一只,到通过种植双孢菇赚取第一桶金,涌泉村的成功说明,扶贫工作不能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实现从“输血变造血”的转变。技能培训是帮助群众脱贫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根据当地特色制定具体的技能培训方案,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量体裁衣,传授基层群众最想学的手工技艺,真正激发基层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脱贫秘诀三:扶贫更需教育。扶贫不能只靠扶贫干部,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人才,从“引水”变成“打井”,真正改变一方土地。剧中的白校长为了阻止不满16周岁的学生外出打工想出了种种办法,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当地政府做出决定:在校学生,不论是否满16周岁,一律不得外出务工。白校长的所作所为给我们上了一课:“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想要真正改变一方土地,不仅要树新风、教技术,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先行,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只有教育能让这些孩子们改变命远,而改变了命运的孩子们才能将贫困连根拔起,真正盘活这方土地!
西海固的故事,到这里就真正结束了,但是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开始,新奋斗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千千万万个“马得福”们一定会探索出属于他们的“致富秘诀”!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二
“25·2183·0”《山海情》的精神密码
《山海情》为我们呈现了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没有“偶像光环”,只有一群满身“土气”的人,没有“公式化”剧情,只有朴实无华的画面,它让许多人的泪水唰唰往下掉。但20多年来发生在西海固的那些真实故事,远比电视剧中还要感人。
《山海情》原名《闽宁镇》,宁夏是“山”,福建是“海”,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工作小组,走访调研、科学谋划、全力推动,开始了福建对宁夏的对口帮扶。25年来,铁打的闽宁协作,流水的扶贫干部,变换的是人员面孔,不变的是责任情怀,更迭的是西海固面貌,凝结的是扶贫干部的初心。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2021年7月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身上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25年,坚守初心,人民至上。《山海情》中的吴月娟,其原型是对口帮扶办公室原主任林月婵。1997年虽然她心中已有了“苦瘠甲天下”的心理准备,但是第一次踏足西海固时,仍然被现实情况深深震撼着。老师们在沙地上用树枝写字上课,衣衫破旧的农民严寒深夜在工厂前排队卖土豆。她下定决心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和小组成员一起帮助农民牵线搭桥、介绍工作、洽谈待遇、安排生活,让西海固的农民收入翻了几番。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像他们一样,深入山区走村串户,诚心诚意帮助老百姓,解决民生困难,办好每一件涉及人民利益的小事。
2183名干部、专家志愿者,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现在西海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这背后离不开无数扶贫干部和志愿者兢兢业业的付出。陈金山人物原型是援宁干部樊学双,“凌教授”是“菌草之父”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创新形成“托养+扶贫车间+电商合作社”模式,帮助贫困重度残疾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形成“幸福草”种植“一条龙”服务,实现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目前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胜利,党员干部们莫要歇气松劲,还要真抓实干、接续奋斗,检查项目进度,巩固脱贫成果,织牢产业网,绘制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0,不求回报,真情奉献,久久为功。闽宁协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场跨越2000公里持续25年的“山海之恋”,是一颗又一个颗爱心的接力。“厦大高才生”郭闽航,代表的是援宁支教青年志愿者。福州女教师李丹瞒着父母来到隆德县支教,她一年入户家访35人次,自掏腰包资助6名贫困学生,为学校募捐2万多元。最后身患白血病,牵挂的依然是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她永远走了,却引来了更多“李丹”,数年来1146名教师、267名支教大学生足迹遍布海原县、隆德县、闽宁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的身影永远镌刻在时代画卷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像他们那样有爱心、有恒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韧劲,后任接着前任继续干,书写服务基层的精彩篇章。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三
@党员干部 只有悟透“情”才可跨“山海”
最近,以扶贫为题材的电视剧《山海情》正持续热播中,该剧虽剧情短小紧凑,却真实还原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较强的年代感、浓郁的地域特色,外加台词接地气、人物塑造得细腻鲜明,使得该剧一举收获了“真正意义上”的扶贫剧赞誉。广大党员干部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不妨在心中加以沉淀,既要看懂“剧”内之意,又要悟透“剧”外之情,以寻出干事创业的力量之源、梦想之翼、团结之力,从而在新征程上跨山越海,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悟透“党恩情”,得力量之源。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大背景下,从福建省的扶贫干部们被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那一刻起,“海”对“山”跨越千里的对口帮扶正式拉开帷幕。脱贫攻坚是贯穿《山海情》电视剧的主线,很多精彩剧情就是围绕此主线展开的。回顾以往,可知贫困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顽疾,也是世界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直到我们党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我国贫困群众燃起了希望,也让全球减贫事业看到了曙光。我们围绕这个难度之大世所罕见的战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党全国之力,尽锐出战,使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重温党的历程,悟透党的恩情,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继而又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这一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要从党恩情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在新征程上按照党指定的方向奋勇前行。
悟透“人民情”,添梦想之翼。挂职的扶贫干部陈金山在即将离开时,来到了闽宁村建设工地,他似看到未来群众因过上美好生活高兴的场面,嘴角抽搐时流露出伤感、感慨和不舍;马得福因蘑菇滞销,面对群众的指责、麻副县长的威胁和诱惑,于犹豫中作出坚守信念的抉择……其实,《山海情》电视剧中最大的主人公就是贫困群众,他们的衣食住行、安危冷暖,就是扶贫干部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指南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这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正是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让我们拥有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坚守人民情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贯穿到工作始终,做到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心坎上,用汇聚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梦想添翼,再以实干实绩回报人民群众的厚爱。
悟透“同事情”,持团结之力。在吴月娟、陈金山、凌一农一块围坐吃菌汤火锅时,一个战壕里的三个战友彼此坦诚相待、相互鼓励,谋划未来信心满怀,许下了脱贫成功后将茶水换成庆功酒的豪言壮志。“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一心则能化碳为金刚石,可成为攻破所有艰难险阻的利器。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通了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背后是在党的凝聚力、号召力的作用下,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结果。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完成一项有困难的工作、干成一项有挑战的任务,离不开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在攻坚时要以理想信念为导航仪、以同事之情为内驱力,找准团结的最大公约数,做到同频共振、上下一心,以优异的成绩向时代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四
党员干部心中的“山海情”
近期,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山海情》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为创作命题,展现了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宁夏两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描绘出一幅雄厚壮阔的脱贫故事画卷。每个党员干部心中都有“山海情”,与电视剧《山海情》产生共鸣,与现实生活中干事创业发生共振。
心中有座山,这山是“愚公移山、咬定青山、再攀高山”的山。从电视剧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我们看到了宁夏荒芜的土山变成美丽的青山。土山代表艰巨的脱贫任务,青山代表脱贫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心中必须有一座山,这山是愚公移山的困难之山,是咬定青山的目标之山,更是再攀高山的追求之山,广大党员干部拿出愚公移山的韧劲、咬定青山的干劲、再攀高山的拼劲,才能实现苦日子的土山到好日子的青山的壮丽蜕变。
心中有片海,这海是“海纳百川、海枯石烂、沧海一粟”的海。剧中我们看到宁夏福建扶贫干部、技术专家、乡村教师、勤劳农民等各类群体的齐心协力,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包容、坚韧、奉献等多种优秀品质。党员干部心中必定有一片海,这海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是海枯石烂的决心,是沧海一粟的忘我,每个党员干部以沧海一粟的自我认知,当好小小螺丝钉,以海枯石烂的坚持不懈与困难顽强斗争,以海纳百川的格局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奋勇前进。
心中有真情,这情是“爱国情、民族情、总关情”的情。电视剧《山海情》好评不断,常常让我们热泪盈眶,这是一部有感情有温度的电视剧。我们为村民地里没有水焦急,为村民卖不掉的蘑菇发愁,为扶贫干部跑前跑后感到心疼,这些感情充盈了我们对这部剧的感受。党员干部心中必是有真情,这情是希望国家富强的爱国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民族情,更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百姓情。正是这些真情才筑起党员干部的初心,坚定党员干部的信念,初心担使命,信念生定力,正是这份真情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奉献一切。
《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篇五
念好“善”字决 培养党员干部&;山海情&;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而热播剧《山海情》正是以丰富感人的剧情,引发干部做“上善若水”“善文能武”“从善如流”的组工式“山海情”。
选人要追求“上善若水”做到“善作善成”。“至微至显,善作善成。”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建设者,要承担服务中心大局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强调做事要有始有终,既要善于谋事,有好的开端,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把事情做成做好。因此,组工干部要保持树立“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的理念,始终保持“主人翁”的精神,在谋事、干事、成事上作表率,在服务发展大局上作贡献,处处恪尽职守,时时自警自励,方能善始而后善作,善作故能善成,善成方得善终。
育人要注重“善文能武”做到“尽善尽美”。“斌”,左边是一个“文”字,右边是一个“武”字,既要能“文”,又要能“武”。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能文能武”就是要提升素质,全面发展。组织工作要求高,组工干部必须既要政治素质高,又要业务能力强;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水平;既能规范办文,动手写文章、搞调研等,又要能高效办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组工干部不断在自我修炼过程中,拜人民为师,以人民“喜好”为标准,加强学习、增长才干,成为一个“善文能武”的组工干部。
用人要选择“从善如流”做到“知人善任”。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才;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才的使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人才兴”,才能“事业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人才很难“自用”,只有“被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组织部门不仅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重大责任。而且是为国选才聚才重要部门,因此,组工干部练就一双知人善任的“好眼力”,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借助群众火眼金睛审视干部,切切实实让政治站位高、品行过硬的干部发挥用武之地。
观看《山海情》观后感和个人启发
相关热词搜索: 观后感 山海 字四篇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