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演说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文档下载 >

“9乘法口诀”说课稿,菁选3篇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1  一、复习旧知  1、背诵7、8的乘法口诀  2、看卡片开火车,在说出得数的同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3、看口诀说两个乘法算式  二、谈话导入新课  师:前面学习了1—8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乘法口诀”说课稿,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9乘法口诀”说课稿,菁选3篇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1

  一、复习旧知

  1、背诵7、8的乘法口诀

  2、看卡片开火车,在说出得数的同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3、看口诀说两个乘法算式

  二、谈话导入新课

  师:前面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从问题入手,进入9的乘法口诀的自编环节

  4、引导学生利用口诀解决前面提出的数学问题

  5、出示袋鼠跳格图,进一步了解与9有关的积

  6、引导学生观察: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7、出示从1—9的统计数字表,让学生找出9的倍数,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积累运用

  1、介绍“手指法”记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将口诀补充完整

  4、口算

  5、游戏:找朋友

  五、总结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蕴涵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观:

  在编写口诀和探索9的乘法中的积的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得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二、教学重点:

  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赛龙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有9条船

  生2:每条船上有9个人。

  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3: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4:9×9=81。

  师:怎么算的?

  生4:9个9是81。九九八十一。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九的乘法口诀。(板书)。

  2、编口诀

  将书本84页的口诀编完整。时间为2分钟。

  展示,并读一读。

  师问:三九二十七是怎么编出来的?

  生1:在二九十八的基础上再加九。

  指名再讲。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2:在四九三十六的基础上减去一个九。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3:在四九三十六的基础上再加上九,就是五九四十五。

  3、继续编口诀,可以修改。编完了轻轻地读一读。

  学生报,师板书: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4、师问:四九三十六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说,同桌之间说一说其他的口诀表示的意思。

  5、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静静地独立地想一想。

  小组内交流你发现了哪几条规律。

  汇报

  生1:积是一个比一个大九。

  师:你知道为什么会大九吗?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可以怎么说?

  生1:一个比一个少九。

  生2:积的十位上的数字一个一个大1。

  师:横着看呢?

  生3:十位加个位是九。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积的十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4:积十位上的数字比第一个因数少1。

  生5:积个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加起来的和是10。

  6、根据发现的规律来记口诀。

  7、课件播放记口诀的手指游戏。

  8、指名背一背口诀。

  练习

  1、转盘游戏

  2、看图编乘法算式。

  全课小结

  师:假如今天回家,你爸爸妈妈问你学了什么?你准备怎么说?

  五、布置作业(略)

  1、中午作业

  2、回家作业

  六、教学反思: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开展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体验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单纯的口诀背诵不是本课教学的根本目的,真正目的而是让学生经历口诀的探索、验证、推理的过程,进而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在分析口诀的时候,我纵向呈现口诀,学生通过比较找到了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再结合练习3的表,圈出9的倍数,把口诀中的积用数字的形式出示,学生通过引导交流讨论,发现了积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和是9;二九和九九、三九和八九、五九和六九,它们的积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是相反的;9的1倍比10少1,9的2倍比20少2……9的9倍比9少9,当你分不清6×9的积是54还是45时,可以这样推算:6个9的积比60少6,所以6×9的积应该是54。这样让学生不仅建立了9的倍数模型,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学会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和交流,自主探索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在计算上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计算经验独立完成,并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75—76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9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观:在编写口诀和探索9的乘法中的积的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三)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 让他们学会用迁移类推的思想去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编2-8的乘法口诀,针对引导学生编口诀已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因此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教学的起点抬高了些,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虽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让他们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主动学习,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学生就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教学方法

  教学时根据知识间的迁移类推采用观察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让学生动脑思维,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

  (一)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二)独立探究,自主发现

  (三)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四)分层练习,在玩中学

  1、激情导趣,活跃气氛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可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一开始,我便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小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相互竞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

  2、动手尝试,自主发现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学生在学习了7,8的乘法口诀之后,已基本了解了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在学习9的的乘法口诀时,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学有所获。

  3、观察比较,巧妙记忆

  这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仅起到点播启发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发现了什么?” “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告诉同学们?”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特点去记忆口诀时,再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疲惫,而会主动积极的去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层练习,在玩中学习。

  二年级的学生只有在新异的生动的刺激下,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且长时间的集中学习会让他们感到疲劳,这时,可将设计的练习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这样,让学生轻松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的练习主要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三类。既适应不同水*的学生的需要,又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五、板书设计

  板书要一目了然,才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1×9=9

  9×2=18 二九十八 2×9=18

  9×3=27 三九二十七 3×9=27

  9×4=36 四九三十六 4×9=36

  9×5=45 五九四十五 5×9=45

  9×6=54 六九五十四 6×9=54

  9×7=63 七九六十三 7×9=63

  9×8=72 八九七十二 8×9=72

  9×9=81 九九八十一 9×9=81

相关热词搜索: 乘法 口诀 说课稿 “9乘法口诀”说课稿 菁选3篇 9的乘法口诀的说课稿 九的乘法口诀说课稿 9的乘法口诀说课ppt

版权所有:演说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演说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演说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20027742号